同课异构对比的感受收获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黄小转

                              黄转华

      一、关注文本的语言训练 避免语文课价值取向偏移

        对比周肖云老师的《灰雀》和季海霞老师的《灰雀》我有以下几个思考:

        1.以文本内容为支架进行语言训练。周老师的《灰雀》一课的练笔环节很精彩,是请学生以灰雀的视角去写一写自己消失一天发生了什么?这个环节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只停留在灰雀一定是被小男孩抓走,而是在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后,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练笔训练,既培养了想象力也锻炼的表达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输出”,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生能够从课堂中带走的能力。

        反观季老师一课,其一课的教学重点多关注在“从哪里看出男孩抓走灰雀?”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虽然关注到课文,走进课文,但是仅停留在内容理解和价值观学习上,既没有做到吸收,也没有进行输出。学生真正得到的语言训练不多。

        2.多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而非文本内容。周老师一课除了练笔设计巧妙,还有在引导学生发现列宁爱灰雀的句子,挖掘文本的句式表达,提取了“我喜爱......每次......都要.....还经常....”句式让学生代入生活情境进行语言训练,而不仅停留在列宁喜欢灰雀,请读出喜爱之情这样的教学形式。

        二、学法迁移教学环节的多种尝试

        关于学法迁移的环节,我发现我自己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以为学生学习了方法,直接出示一段话学生就会落实到位。但是,其实我们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指导。今天孙老师一课别出心裁使用了微课资源——两个视频,还让学生从中辨别哪一个是讲故事,哪一个是读课文,让学生先评价,再选取方法来复述课文。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学法迁移教学环节,再往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通过视频资源,促进高效课堂。

        三、语文课诗意背后的思维品质提升

        语文课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很经常在课堂中老师会不自觉地偏重了人文性的教学比例,而忽略了工具性的表达。今天孙老师在课前检测生字学习情况的时候,出示了学生的生字卡学习单,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课堂上是老师手把手教生字词,但是孙老师突破常规,设计了生字自学卡让学生去自学。并且还会展示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我非常惊讶,二年级的孩子看着自己的任务单竟然能够有条有理,表达清晰地说明自己自学时的“思考过程”。我们教师大部分关注我们要怎么教给学生知识,用什么教学策略,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他们是怎么学的。这一环节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以往的教学,除了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成果,我们也应该思考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探究过程”,对于单纯的成果展示,成果检测,如果老师也注重学生思考过程,这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更是在给学生传递观念: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的思考的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那么经过长时间的熏陶训练,我想会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独立思考,注重过程。

        仅仅是一个检测环节的教学方式改变,带来的是人格塑造的新理念,教师确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同课异构对比的感受收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