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
成大事者,令人称道的必然有“大”——大的视野、大的胸怀、大的执着。没有这些不可能集大成于一身,进而成大事。但如若只有“大”,又不免给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感觉。在“大”的背后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小”——小的细节、小的坚持、小的实践,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大”和“小”虽相反却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不但要用智慧去引领智慧,更在于用心灵激荡心灵,用灵魂感化灵魂。这也就要求我们除了有一定的信仰和良知外,更要有修炼自身的决心和信心,还要有坚持的勇气和底气。教师的“大”,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方向和理念,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教育的内涵;教师的“小”,决定了我们的步伐,它是一种务实、一种看得见的深浅,推动我们不断向纵深行进,不断往上攀援。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造就了夜空的变幻无穷,像悲欢离合呈现了人世的精彩纷呈,对于“大”和“小”的把握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能“因大失小”,也不能“因小失大”。
教师的工作离不开对“大”的把握。《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最有名的的当属“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这里的“大”,多指某种极端,某种最高程度,所以可以理解为,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最大、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完成(现在多指一个人成才的过程),最好的音乐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正因为“大”所包含的无限性和广袤性,可以超出人的形象,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也就为其作用的实现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就教师而言,要有大的视野、大的胸怀、大的执着。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大的视野,它是指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更深层次的指思想领域,其实可以理解为对于某种(符合教育规律是底线)理念的坚持和实施。当下的诸多名校,多半是从某种理念开始着手实践,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慢慢将理念演化为一种模式,最终成为特色,“南学洋思,北学杜郎”口号的提出正是这样的体现。教师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要想在教育的征途上有所为,也应当有好的理念支撑自身的思想,只有才能才能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少做无用功。尤其在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中,理念的引导尤为重要。在我们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逐渐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互相作用、互相渗透,是专业成长的首要条件。我们的大脑中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往往决定了教育活动中会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因为受信息时代多种渠道的影响,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本身的理念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并符合他们,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更何况,教师的理念是对职业深层次的理解。也只有在好的理念引导下才能实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正所谓视野决定眼界,眼界反映思想。教师的视野开阔了才会在教育的世界里发现更多的景致,也才会对自身的职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同感。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大的胸怀,它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显现,是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古语说:达则兼济天天,穷则独善其身。教育是一项良心的活动,也需要有“兼济学生”的胸怀。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做到指着学生生长的方向。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这种大胸怀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对学生的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先哲的话还一直在我们的耳边回响。教师通过自身的理智和道德以及人性的本能,将这种爱上升为一种嵌在灵魂深处的高尚的教育情操。有了师爱,孩子的心里会充满阳光的温暖;有了师爱,班级就会有如春风沐浴般的和谐;有了师爱,学生的心田就会如春雨滋润般舒畅。师生之间彼此的心离得更近,即使有隔阂也能及时的化解和消除。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所以师爱不是空洞抽象浮于表面的理论说教,而是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由观念内化为行动,它是春雨,润物细无声。这种胸怀还应该体现在教师对于自身职业幸福感的体验。王艮在《乐学歌》中说“乐是学,学是乐”,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乐是教,教是乐”。因为给予本身比接受更容易获得快乐。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妨也尝试用高尚和无私感动自己,以便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并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人本来就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了提高和发展的内驱力,才能在追求和创造中不停歇。其实做到了“乐是教,教是乐”对个人而言也是一种心灵的陶冶。因为“乐”会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荣与辱、名与利;冷静地对待晋职评优、进修深造;客观地看待的实际。也会使我们真正做到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会从实际出发去换位思考;会坦然面对有遗憾的人和事……进而拥有淡定从容的心态,获得属于自己独特的成就感。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大的执着,“执着”本为佛教语,它其实是教师对教育理想不舍的追求的重要表现。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师育人,虽然这句话很平常,但体现了很高的要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因此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有一颗执着的心显得很重要。它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在“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执着应执着在敬业和精业两个层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爱岗敬业”的要求,也是实现教书育人理想的基础和保障。“不论我们所做的是什么,主要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情去做”,这是西班牙作家左林的名言。就教师而言,“带着一种强烈的情感”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敬业。霍懋征老师曾经说过:“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要有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决心”。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工作,首先就应当拥有事业心,这样才能避免成为知识传授的“教书匠”,才能从“经师”转变为“人师”。当下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在提高,凭着满腔热情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各种教育思想和改革浪潮,教师还应该注意职业上的“精进”,这可以理解为我们所熟悉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上就是以一种自觉内在的意识和主动的追求,不断提升自己内在专业特性的过程。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生命不息,前进不止;也才有了不间断的人生追求,实现了生命的充实和丰富。这种充实和丰富是教师执着的结果,这个结果又进而催生教师在执着的道路上走下去,已获得更大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当然,一味追求“大”而忽视了“小”,也容易给人一种形而上的感觉,作为基础性的内容和更容易操作的“小”,也应当值得教师重视。《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观点。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每一堆泥土开始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还有著名的“蝴蝶效应”,都在说明“小”虽小,却不容忽视。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实在在才是到达理想目的地的根本保证。所以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师也应当注重小的细节、小的坚持、小的实践。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小的细节,它是教师的教育智慧最为直接的体现形式之一,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最容易把握也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很多人在想到“细节”一词时,首先会想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尽管略显武断,却很受用。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往往都蕴含了一个人的涵养与修为。好的细节,会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一点在教育上更为明显。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可塑性决定了这样的一个现实:往往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虽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的作用,主要还是取决于内因,但是好的老师对学生所产生好的影响是永久的,这样的提法也无可厚非。老师的一句言语、一个示意,甚至是一次微笑、一个手势,抑或是学校的一次活动都有可能影响学生职业选择、人生道路进而影响他的人生。《品味教育细节》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品味教育细节,让我们明白教育真谛;品味教育细节,让我们在实践中寻求转变观念;品味教育细节让我们感受教育的力量。也有人说:教育的技巧之一就是善于抓住细节。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当也更有必要擦亮眼睛,留意每一个游离的眼神,抚慰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关注每一份与众不同的作业,谅解每一次无意犯下的小错误……只有在关注自身言行上的细节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细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小的坚持,坚持的过程往往是一个人意志力的体现。教师要去开展相应的工作,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否则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戛然而止的情况。纵观当下的不少名师,其成长的轨迹也往往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懈的坚持。因为教师的成长之路绕不开一个我们都不愿面对的“敌人”,那就是自我的“高原期”和“职业倦怠”。尤其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不少人会感觉精力和职业的敏感度大不如前,并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在方法上,会下意识的沿用“老一套”,墨守成规。这些情况究其根源还在于思想意识的层面出现了偏颇。我们的学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身处的时代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往往只能从“踌躇满志”无奈的走向“碌碌无为”。有调查显示,在工作多年之后,一部分人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经验与成绩,逐步成为“停滞型”教师;而一部分人会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突破“高原期”的限制和倦怠感的困扰,逐步成为“成长型”教师。教师的坚持需要我们对自己充满期待,有所希冀。当我们充满期待和希冀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从而获得某种“惊喜”时,就实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效果。而这个时候,我们就愿意为着认准的东西,利用现有的条件竭尽全力去做好它,在竭尽全力的过程中,各种所谓的时间限制和空间束缚对我们来说就不是问题了。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小的实践,它是教师在教育之途上发展和突破的最得力“武器”,也是各种思想理念得以成真的根源所在。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实践的过程;刘向在《说苑·贵德》说:“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而教师的“春风化雨”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善于用话语教育的老师,懂得道理是不难的,在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对象是自己还是他人)的过程中,必须要脚踏实地、符合实际得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才是实现事半功倍的理想行径,这也就我们熟知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具体到教师的工作上来,实践主要在于专业上的实践和教学实践。专业作为一个教师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发展的方向,以及能否在相关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教学实践更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所在,脱离于课堂的教师,久而久之会失去在教育土地上行走的能力,仅有“梦想”而不接“地气”显然是不可取的。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庄子在《逍遥游》中用“鹏”与“鴳”“蜩”“鸠”之比,“冥灵”“大椿”与“菌”“蟪”之比,实现了“小大之辩”,进而突出其“逍遥者无用”这个要旨。其实小与大本就是相对的,不能割裂,不能偏废其一,世界的多样性也正在于“大小一样,万物齐一”。教师在看待“大”和“小”的问题时,也只有“各当其分”,才能够“逍遥”,才能够实现“诗意的栖居”。
小大之辩:教师成长应兼顾的天平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