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化,就退化
爱书人都有看书和藏书的经历。小时候要靠省下零用钱去买书,绝大多数的书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看。那时候的钱永远不够用,而心仪的书又总是那么贵。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中度过,书籍是生活中最爱的东西。
工作后读书的劲头不减,而是好奇心反而变得更重。那时候,终于可以买更多自己喜欢的书。去书店时再也不用担心囊中羞涩,只能望着自己喜欢的书可望而不得。那时候,买了大量的书,将家里的书柜塞满。
不过变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来临。电脑、互联网、手机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带来了电子书,它们携带方便,虽然在排版上远远不及纸质书。不过对于经常外出的人来说,电子书的确是一个福音。一个比书更小、更轻的电子媒介可以轻松地存储几千本书。无需灯光就能阅读。现在,更习惯阅读电子书而不是纸质书。这是一种潮流,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但在一些读书人看来,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变化。我不止从一个爱书人那里听到他们更喜欢纸质书,看电子书完全找不到感觉。他们不仅热爱纸质书,更需要为看书营造一个唯美的环境,比如,绝对不受外界干扰、配上清风明月、一杯香茗或者咖啡。
好在我是个粗人,只要有书看就行,至于这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无所谓的。而且,由于电子书的方便,我现在已经不看纸质书。我想我已经成功地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变化,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只不过是时代巨变中一个小小的部分而已。
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各种变化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汹涌而来。文明的发展,在进入工业时代后,几乎是以几何数的速度在增长。古人那种稳定的、几乎没啥变化的生活早已一去不复返。那种“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境只能在古诗里寻找了。
要列举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实在是数不胜数。银行的工作曾被誉为金饭碗,而现在全世界的所有银行都在大规模裁员。凡尔纳在十九世纪写科幻小说幻想人类用81天环游地球,现在的飞机在一天之内就能做到。互联网等技术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与朋友联络,并实时了解天下大事。手机、移动支付等彻底颠覆了我们的生活。而这些东西,可能在二十、三十年前就不可想象。
变化,是自然界的常态。我们总是希望岁月静好,可是那永远只是我们一厢情愿而已。这也符合物理学的定律,熵必须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事物总是从有序到无序,直至无序达到最大——死亡。自然与社会的演化,无不依赖于变化。那些无法适应变化的事物被无情地淘汰,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既然变化不可避免,那与其被动地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毕竟,变化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坏处要远远大于好处。很多人讨厌变化,宁愿坚持传统、习惯,拒绝改变。这种态度,可能对于适应现代生活是有害的。我们需要更好、更主动地适应变化,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以下几点可能是非常重要和有用的建议:
一.建立“个人稳定区”
心理学家们发现:过于频繁和剧烈的变化对于健康是有害的。为了能应对这种变化,首先,当变化来临时,不要同时进行两个重大的变化。例如,当配偶过世的时候,不要同时出售住房。更重要的是要尽早培养自己的“个人稳定区”。
所谓的“个人稳定区”就是自己轻易不会改变的爱好、习惯、生活方式等。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即使是最善变的人,他身上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他的个人稳定区。一个不停换工作的人,有几个固定的老友;一位常年在外游学的教授,每天午睡的生活习惯牢不可破。这些就是他们的个人稳定区。建立个人稳定区,相当于在湍急的河流中的大石,河水无法冲走,从而成为不变的因素。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并建立自己的个人稳定区,在这一方面无法拷贝。个人稳定区是抵御外界不断变化最有效的方式。
二.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快速巨变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小时候学到: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而NASA的最新发现显示:其实只有八大行星,冥王星不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相辅相成,两者对于相对稳定的社会体制和观念造成冲击。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绝大多数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变得没用,而新的知识又在不断出现。
学习不再是上学时的任务,而应该成为一种终生的能力和实践。非此,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节奏,使自己保持职场和人生的优势地位。人生需要永远旺盛的好奇心和自律。得过且过、不思改变的人生就是一场下坡路。
三.尽早规划
变化不可避免,但是很多变化可以预见。每个人都在慢慢地变老,身体状况也会逐渐变差,等等。对于一些可以预见的变化,需要及早做出规划。比如,毕业、买房、照顾父母等全都是可以提前好几年就开始规划,省得事到临头手忙脚乱。变化最可怕的地方在于猝不及防,在于把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搞得一团糟。尽量及早规划,也就是尽可能将变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那么可怕。许多变化其实更加美妙。没有变化,人类社会不会进步而摆脱野蛮状态。关键是对待变化的态度。正如爱书人对于电子书一样,与其对于无法再来的过去恋恋不舍甚至死抱着不放,还不如坦然而欣然地接受变化,享受电子书的便利。潮流无法改变。如果有可能,甚至主动变化。
如同自然界和社会的进化一样,变化也没有好坏,也无所谓道德,它只是宇宙运行的一种永恒状态而已。没有变化的事物就要死去。而对于依然还活着的事物,没有变化,则必然会退化,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雪莱在他的《无常》中,哀悼今天还微笑的花朵,明天就会枯萎。但是他忘记了,当下一个春天来到的时候,田野上会又开满了花,但那已不是上一个春天的花了。同样的现象,心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充满鸡汤的文章一直广受欢迎,也就是因为它所含的鸡精是黯淡的人生不可缺少的安慰剂。不过,这种文章仅限于让你读的时候好过一点,其实一点用处也没有。
变化太多也太快,你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