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哥浅谈古典诗词欣赏及朗诵~
《海南万里真吾乡》
一一东坡谪贬琼州诗一首赏析朗诵
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
莫嫌雷琼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乃闻其尚在藤也。且夕当追及,作此诗以示之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不少人一直在误解着这两句诗,以为这是东坡居儋三年后抒发其把海南看做了自己的家乡的感情。其实此诗却是其还没有到达海南之前所作。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七日,苏东坡在惠州接到再贬海南的诰命,正规的叙述是“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别驾是寄禄官,只有一些俸禄,闲散无执掌,没有任何权力,所以“不得签书公事”等于多余。安置是宋朝对官员的一种惩罚,指定居住于边远落后的地方,安置的地点往往与被贬寄禄官的地点不一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就是贬到琼州作别驾,但要在昌化军居住。
接到诰命后只隔一日,苏东坡即在幼子苏过的侍奉下离开了惠州。此时弟弟苏辙也再贬雷州半岛安置,兄弟二人了不相知。十余日后苏东坡至梧州,听说苏辙刚从此地经过,估计此时差不多在滕州,于是写下了离惠以来的第一首诗。此时他的心情很低落,所以诗的开头颇有点苍茫之感,但一提到苏子由,色彩马上改变,他自己的精神也被提起来了,转而开导子由,他说虽然我们都被流放到偏远之地,但兄弟二人毕竟只隔了一个海峡,尚可遥相眺望。他还想到商朝被放到朝鲜半岛的名臣箕子,说我们何以不能像箕子那样去教化土人呢?这样想来,他的精神得到了解脱,到了最后,好像对贬谪海外的遭遇已经全然不在意,甚至似乎已经把荒芜的海岛当做自己可爱的家乡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时苏东坡是元祐旧臣中声望最高的人物,新党重新专权之后,宰相章惇首先把报复的巨斧砍向苏东坡,苏东坡在岭南的惠州安置三年之后,新党又一次加重对元祐党人的处置。据陆游等人说,苏东坡在惠州白鹤新居中作了一首诗,有“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之句,章惇得知后狞笑一声:“苏子瞻还这么快活!”于是苏东坡被再贬到离政治中心最远也最落后的海南岛。虽然此说有一些游戏之味,而反对派对苏东坡的畏惧可见一斑。这时他已六十二岁,对古人来说已是名副其实的老年人。他的心情好像一下子落到了最低谷,他离开惠州时已与亲人作了生离死别,对长子苏迈安排了后事。这种沉重低落的心情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很快得以调整。在梧州的那首诗其实是心绪低落、孤独、绝望状态之下突然得知能够与亲爱的弟弟相见的消息之时刹那间迸发出来的炫目的火花,这火花与他一贯的超脱的本领相遇,使他的精神骤然一振,一篇奇健而毫无衰惫之气的文字才不择地而出。这火花持续了二十余日,在雷州半岛与子由分别时,那无边的苍凉与悲哀便重新回到苏东坡的心里,“海南万里真吾乡”的亲切感又为遥不可测的恐慌所代替。这在他的《伏波将军庙碑》中说得清楚:“自徐闻渡海适朱崖,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艤舟将济,眩栗丧魄。”后来他回忆说:“吾始知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这种低落的心情,数月之后才得到调整。
虽则如此,而“海南万里真吾乡”却像一个预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苏东坡深深喜爱上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他甚至用诗的语言把海南看作了他的故乡,而把蜀州当做了寄生之地。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更是深受苏东坡之惠,而热爱着他们敬爱的苏东坡。
也就是在那一年,相伴他的最后一位红颜知己朝云走了。在惠州的西湖之畔,萧萧松林之中,他亲手为朝云营了一座简单的坟茔,留下一句“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没过多久,他又不得不收拾好所有存放在这里的温情与依恋,收拾好行囊,顶着多少次几欲将他压垮的“圣旨”,昂起头颅,淡定笑容,继续南行。
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孤悬海外的僻远蛮荒之地海南岛。
或许,这时的他,一面收拾着一切,一面心中还会涌起一丝哭笑不得的孤凄吧。这朝庭,这宰相,还真是太瞧得起他苏轼了。他知道,海南流放的罪人,除了前朝李唐的李德裕,便再也不见什么有些来头的人物。当然,此时的他不会有先知先觉,不会想到,几十年之后步着他后尘而来的,竟有那么多万古流芳的人物。李刚,李光,赵鼎,胡铨,这些名字使得海南岛这个荒烟蛮瘴 之地,骤然间在历史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他苏轼就是苏轼,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一个。他要让那些唯恐他不死的朝庭达官们看看,要压垮他,没那么容易!当然,这也只是一闪念,然后,那些所谓的达官们就都从他的眼前消失了。那,不过就是一些偶尔惹他心烦一下的蛛丝而已,轻轻一抹,也就行了。他依然淡淡地笑着,动身南行。
海南,真的是千里蛮荒,毒瘴缭绕,蛇虫遍地。然而这一切,都难不倒他,因为他是苏轼!
不就是居无室么?以海南之大,找个角落自己动手造两间陋室总不是难事。仅有的一点余钱耗尽了,可那又怎样?父子二人有个栖身之处,有个遮风挡雨读圣贤之书的地方,也就足够了。
不就是食无肉么?蕃薯芋头椰汁足可裹腹,吃饱了,照样指点山形水胜,笑谈今圣先贤。
不就是病无药么?好在他苏轼平日里诸般杂书多有浏览,于各种药草多少识得一些,虽不能跻身杏林,小病小灾的也能胡乱治得。辟一块地,种些菜蔬与药材,既有鲜可尝,也有药可用。若是邻里有个三病两痛,还可从他这儿无偿得药,解除病苦。呵呵,如此这般,悠哉,且快哉!
不就是夏无泉么?这又有何难!自己动手,或与邻里一道,挖三两口井,地下泉水,清凉甘冽,享之不尽啊!
不就是出无友么?那些以前所谓的友,能弃他苏轼而去的,会是真正的友么,值得他去忧叹与惋惜么?更何况,这椰林之中,海滩之上,朴素的黎人,善良的百姓,不都是他苏轼的亲朋好友么?!老来得这些朴素善良黎民为友,当足可慰藉了。
昂首,放眼,海南,万里长风,千里形胜,这才是真正的,天宽,地阔!
好一片天地!好一个海南!——海南万里真吾乡啊!
二、古典诗词朗诵技巧
•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的词,到处都有人唱。
•然而,古诗词虽然有优越的先天朗诵条件,却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朗诵好的。弄不好就会朗诵得矫揉造作、平淡乏味、千篇一律。
•朗诵时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歌时,首先需要通过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对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相应的感受,再通过外部技巧处理,努力使这些文字活起来,引起听者的共鸣。
•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的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
•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以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
•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
•轻快型—多扬少抑,语音沉着、坚实、有力
•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分析古诗词时需要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