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付出了那么多,凭什么还不讨好!
在中国,我们对一个女性的最高评价就是“贤妻良母”,在传统文化中,妈妈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她不仅要承担“养”的责任,还要承担“教”的责任。如果妈妈没有把孩子教育好,那别人就会指责孩子“有娘养没娘教”,往往怪罪的是妈妈没教育好,很少怪爸爸。
对于中国传统女性来说,做一个“良母”,一方面可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在家庭中,妈妈会为孩子付出更多。
妈妈的投入
从人类的进化角度来看,无论是动物界还是人类,妈妈对孩子的爱比爸爸更无私,更投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这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过程中传下来的潜意识基因,无法改变。
什么是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妈妈对子女很确定,妈妈基本上百分之百可以确定孩子是自己的;但是对父亲来讲,他就不能确定了。
一般情况下,如果父亲不能确定孩子是自己的,他不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
而且男人不会把自己的所有精力放在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孩子身上,他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另外的女人身上,希望得到更多的孩子,这是父亲对孩子关照比较少的另外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遗传的相关度和相似度。
简单地说,“遗传的相关度”就是孩子更像爸爸或更像妈妈。
心理学研究,妈妈更认为自己的孩子像爸爸的比例人数,是觉得像妈妈比例人数的四倍。在妈妈潜意识里面,觉得自己的孩子像爸爸会有一个保障,能让爸爸确信这个孩子是他自己的。爸爸一旦确认孩子是他自己的,他就会愿意对这个孩子付出更多。
当一个父亲觉得孩子外貌不是特别像自己时,是不太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觉得孩子特别像自己的爸爸相比于不能确定自己孩子是自己的爸爸——前者陪孩子的时间是后者的四倍。
一旦确定孩子是自己的,爸爸会愿意付出更多的爱与关照,也会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付出。美国很多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统计,当他确定这个孩子是自己的时,孩子上大学付给的零用钱,他会比那些不确定的人多四倍。
男性假如不太确定孩子是自己的,或者觉得跟孩子相似度不是特别高,他的家庭暴力概率会比确定的要高出四倍。
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跟他是否相似,与妈妈对孩子的那份爱和亲情关系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父亲来讲,影响非常大。如果说孩子跟自己的父亲长得比较像,他们父子关系会比较亲密;如果长得不太像,他们的亲密关系就会很低。尽管我们有一个说法,“女儿像爸爸,儿子像妈妈”,理论上孩子的遗传基因应各占父母的50%,而实际统计结果却不是这样。但是,更多的妈妈愿意说自己的孩子像爸爸。
妈妈们要让父亲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养育工作中来,这有许多的好处:
好处一:减少父亲出轨
关于相似度,给大家提个醒,一定要让爸爸们多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如果不参与,他的精力一方面可以用在养家糊口上;另一方面会增加出轨机会。
好处二:增加孩子阳刚气魄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男人有3种类型:1、奶油小生许仙、董永等;2、江湖好汉李逵、张飞等;3、忠臣孝子(历代比较推崇)诸葛亮等。
这些男人普遍特点是,没有太多男性阳刚。中国男人缺少男性阳刚,江湖好汉确实阳刚,但基本都是抛妻弃子的。武松、李逵跟老婆孩子有什么关系吗?关注孩子吗?这些人基本上是不会关注孩子和妻子家庭的。忠臣孝子也没有男性阳刚,一碰到问题,要么哭,要么跪。
所以说传统男人缺少男性阳刚。如果父亲本身就缺少力量,再缺少对孩子的陪伴,那孩子是没有办法从父亲身上得到力量的,这就是我们中国男人缺少力量的原因。
好处三:减少母亲的付出感
一天中都是妈妈照顾孩子,和一天中爸爸妈妈各照顾半天,对妈妈来说哪个抱怨更多?理论上是照顾一天的抱怨更多。爸爸如果担当50%,妈妈就会认为爸爸也参与了,也付出了,就会自动减少抱怨,因为先生的参与,她的付出感会减少一半,甚至没有付出感。所以爸爸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与照顾,对减少妈妈的付出感有很大帮助。
妈妈的焦虑
现代社会跟传统社会文化不一样了,男女平等。如此妈妈本应可以减少对孩子的照顾,而事实正好相反,尽管男女平等,女性自主权利更多,但女性的压力却更大了。
在古代女性只需做好“贤妻良母”就行,可如今不一样了,女性必须和男性一样,也得养家糊口,也得找工作。女性不仅要做一个贤妻,一个良母,还要做一个职场人。妈妈分担了爸爸的工作,而爸爸却很少分担妈妈的工作。
作为妈妈,实际工作的增多,导致妈妈们变得更加的累,也就有了更多的抱怨、更多的无奈、更多的委屈。
古代女性身份单一,要么是谁的妻子,要么是谁的妈妈。而现代女性身份却是复杂多样。如果做一个调查,问起你的身份,你先想到什么:我是谁的女儿?我是谁的妻子?我是某公司员工?我是我自己?我是谁的妈妈?
曾经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妈妈挑出来的答案是“我是谁谁的妈妈”。每一个女性都有很多身份,但多数都把“妈妈”这一身份排在第一位,现代女性都有成为“良母”的愿望或为其努力的决心。“良母”这个身份赋予的意义一点都没改变。尽管社会有很多保障,不需要孩子以后要为我们养老送终,但心理上要把孩子培养得出人头地的情怀一点没变。怎样算一个好妈妈?世俗标准就是孩子出人头地。
现在的妈妈们变得越来越焦虑,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太大了。
以前妈妈只需要把孩子养大,给他娶个老婆,只要他能养家糊口就可以了。
现在妈妈既需要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又希望他将来的家庭好、工作好。古代讲:“儿孙自有儿孙福”,现在的妈妈觉得有责任为我的孩子做好一切。由于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赌不起也输不起,妈妈必须把全部的爱放在一个孩子身上,付出全部。
妈妈的期待
我们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孩子是不是会往我们良好的愿望去做呢?很难。父母对孩子的爱并非投资,不要期待太多。
有一部分孩子比较听话,妈妈为他报的课外辅导或兴趣班,他会愿意去,但更多的孩子是不太愿意去的。妈妈会用各种办法去恐吓孩子:“你如果不去上兴趣班,小学跟不上,就没办法上好的初中,将来就没办法上好的大学。隔壁家的小明去上了,你不上怎么行呢?”还有一些妈妈很粗暴,会打骂孩子;也有妈妈采取让孩子内疚的办法,妈妈一个月才拿1500块钱,让孩子上小提琴班就花掉了800块钱。孩子不上对得起妈妈吗?
爸妈为了让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把能想到的都给孩子,但是父母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很多得到的是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差、能力不如别人、叛逆、网络成瘾。这让妈妈们非常伤心,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回报。
付出感得不到回报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委屈、难过、伤心、愤怒、焦虑。“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付出一定就有回报吗?不一定。
“付出感”是希望我的付出得到回报,这是一种补偿心理。从本质上来说,付出就是投资,就是交换。
投资和交换表面上看差不多,但实际上是不同的。交换是你请我吃顿饭,你给我付出了,那我下次请你吃顿饭交换。你请我吃200块钱,我请你吃250块钱就差不多了。那投资是什么?我们都希望投资是收入大于投入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出将入相,最好能当上总统主席,这就是投资。
妈妈把时间、精力、金钱都投资在孩子身上,便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期待去生活,这平等吗?你付出的是时间、精力、金钱,但却希望得到另外一个人的生命成长状态!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听话。听话是什么意思?听话就是你按照我的意愿去成长,用他的生命来回报你的。大部分孩子会补偿给妈妈,因为如果不听妈妈的话会倒霉,孩子没办法活下去!妈妈经常威胁孩子的一句话是:“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妈妈会让孩子内疚和自卑,他会觉得没办法报偿妈妈。妈妈每月1500块钱工资,花了800块钱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学小提琴,练个两个月,还不如人家练了三天!这样的孩子会很自卑、自责,没有安全感。
知恩图报其实是针对成年人,在所有的动物当中(不包括人类),没有一种动物的父母会要求孩子知恩图报。也许它会要求孩子听话,但是不会要求孩子知恩图报!因为孩子没办法做到知恩图报的。如果一个父母不断地去暗示孩子知恩图报,那么孩子就会内疚、自卑、羞耻、愤怒。当到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就会叛逆,最核心的是他没法成为他自己,自我价值感会非常低。
你的爱、你的付出成为一种商品,这就物化了。理想的亲子关系不是“我和物”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或者“我们”的关系。
你和孩子之间,是两个平等的生命在交流吗?还是你把孩子当成宠物,像小猫、小狗一样,我为你付出了,你应该听我的。
真诚地呼吁我们每一个大人,看到孩子这个鲜活的生命,看看他的期待、喜怒哀乐,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人。
如何减少负疚感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要看到孩子的生命,陪伴和引领他。
你为什么养孩子,就是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而不是去控制孩子,不要通过孩子去满足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愿望。
当孩子有缺点时,或者表现得不完美时,可以告诉孩子:“你就是你自己,不要和别人去比较,你是独一无二的!”
2、妈妈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唯一,你还是妻子、女儿、员工等很多身份。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放在“妈妈”身上。
从家庭系统法则来讲,第一关系是你跟先生的关系;第二关系是你跟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这才是一个合理的秩序的层级。
世界上所有的爱,只有父母跟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标的。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那时候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就是朋友的关系了,只是这一点父母很难做到。
父母不放心孩子,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他无法独立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3、父母要尊重每个生命的轨迹,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期待。父母不要把未曾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4、做一个健康的、负责任的父母。家庭里面,良好的夫妻关系是核心,这样的孩子才能有很好的安全感。夫妻关系稳定,孩子往往会被允许做他自己,夫妻会通过彼此的力量来获得各种需要的满足,而不会利用孩子的力量来满足自己。负责任的父母可以成为孩子成熟行为的示范。
分享《父母的觉醒》中的关于对孩子期待的小诗: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多大成就,但愿他们善于学习;
不要期望孩子对我们俯首帖耳,但愿他们尊重我们;
不要期望孩子盲目跟从我们,但愿他们征询我们的意见;
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大明星,但愿他们掌握保持本真的艺术;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成功,但愿他们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不要期望孩子一定找对方向,但愿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
不要期望孩子做我们的傀儡,但愿他们成为我们的精神伙伴;
不要期望孩子不经历任何苦痛,但愿他们找到完善自我的途径;
不要期望孩子不遭受任何失败,但愿他们有勇气重头再来;
不要期望孩子永远不伤害他人,但愿他们感悟慈悲、求得原谅。
本文由天使在线幸福家庭平台原创,分享美好,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