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豆子记录善恶,终成一代贤相
历史上,文彦博是一个“神童”,更是一位贤相。他能文能武,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达50年之久,封潞国公,堪称朝堂上的常青树。
文彦博自幼便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了一个树洞,树洞很深,怎么也够不到。大家束手无策,文彦博却很冷静,把水灌入树洞中,结果随着水位的增高,球也跟着浮了上来。
少年时,文彦博拜在颍昌(府名,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大儒史炤门下学习。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就高中进士,那一年,他22岁。
中国邮政2010 年发行的《文彦博灌水浮球》特种邮票
不愿宣扬自己的善德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卧病在床。病好后,文彦博和富弼建议早立储君,仁宗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从宗室中选定了英宗赵曙。后来英宗知道了这段旧事,当面对文彦博表示感谢:“朕之立,卿之力也。”
文彦博却严肃地回答说:“陛下立为太子,承继帝统,是仁宗皇帝和皇太后的意愿,臣下没有什么功劳。而且陛下登基时我不在京城,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遗愿拥立您的,我也没有参与。”
后来,英宗的长子赵顼,也就是神宗也提起这段往事,对文彦博充满了感激之情。文彦博依旧回答说:“英宗皇帝天命所在,臣下有什么功劳可言?”神宗说:“虽然是天命,但也靠人谋,你品性深厚,不宣扬自己的善德罢了。”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拜陈升之为相,文彦博为枢密使,掌管军事。宋朝重文轻武,同样级别的文官排位要在武将之前,神宗考虑到文彦博德高望重,特别下诏说:“文彦博是朝廷历朝臣子,令陈升之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礼贤之意。”面对这份殊荣,文彦博坚决推辞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扰乱朝纲。”甘于人后的文彦博让神宗大为感动。
有人感叹文彦博的修身之功非常人所及,其实他这份宽容、谦让的涵养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有赖于日积月累的修养之功。
文彦博小时候,虽然读了很多圣贤书,但因为顽皮经常犯错,父亲为此忧心忡忡。文彦博为了加强对自己的监督,准备了两个罐子,平时做了好事,就在一个罐子里放一粒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提醒自己,终于使红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这两个罐子使他一生受益匪浅。
给“包青天”当靠山
在同僚中,文彦博与以刚正著称的包拯友谊最为深厚,这一方面因为他们是同榜故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两人都有正直无私的性格。
至和二年(1055年),包拯因保举不当,被降级罚俸,贬到池州(今安徽池州贵池区),心情郁闷。这时,文彦博再度为相,包拯便给他写了一首诗,引用西晋爱国将领刘琨“枕戈待旦”之语,表达了想热心报国的心志。文彦博也给包拯回复了一首诗,其中写道:
“名高阙里二三子,学继台城百六公。别后愈知昆气大,可能持久在江东?”
暗示他,像你这样胸怀大志的人,是不会长期滞留在江东的。果然,在他的举荐下,不久包拯就回到了开封府的大堂。在传统戏曲里,有的说包拯有个大靠山是皇太后,也有的虚构出一个宰相王延龄,其实现实中最真实的靠山正是文彦博。
包拯嫉恶如仇,文彦博也毫不逊色。正是他们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使得文彦博与包拯惺惺相惜,互相引为知己。包拯病故后,文彦博承担起了照顾包拯家属的责任。元祐三年(1088年),年逾八旬、第四次为相的文彦博给当时的皇帝宋哲宗写了封推荐信,这就是后来收在《文潞公集》里的《举包绶》一文。包绶是包拯的次子,包拯死时,他才5岁。长大后,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文彦博在文中说:包绶“能世其家,恬静自守,不苟求进”,希望朝廷予以考虑。哲宗收到上书,授与了包绶濠州(今安徽凤阳)团练判官的职位。
其实,文彦博对老朋友的缅怀与尽责还远不止于此,据后来出土的《文氏墓志》记载,文彦博还把小女儿嫁给了包绶。两人同朝时,文彦博与包拯曾有“尝愿相与姻缔”的约定,最终文彦博兑现了诺言,与包拯结为了儿女亲家。
文彦博的著述十分丰富,曾写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可惜都已失传,现在留有《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丛书》中。与诗文相比,他的书法更为有名,存世书迹有《祠部帖》《三帖卷》《得报帖》等,行书《三札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大家黄庭坚认为“潞公书极似苏灵芝公”“笔执清劲,真不愧古人!”(苏灵芝是唐朝与颜真卿齐名的大师,其书法以遒劲著称)足见文彦博书法的精妙。
绍圣四年(1097年),文彦博无疾而终,享年92岁。宋神宗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问文彦博说:“你有养生之道吗?”他的回答是:“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恰好即止。”“任意自适,恰好即止”,八个字道出了他长寿的秘诀。
《宋史》评价文彦博:“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一个“大”字,既是对他一生成就的概括,更是对他胸襟与修为的最好褒奖。
▌来源 :环球人物
▌图片 :晋中市博物馆
▌责编 :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