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对《大学》的理解(二)

2018-08-31  本文已影响6人  新民日新
对《大学》的理解(二)

三、对明明德的学习理解

明德即天德,好生、去私、自强。日月是天的主要表现,日月相推曰明,终而复始,万物得以生生不息。日月无私照,无论贫富贵贱、东方西方、皇宫茅舍。日月的运转从不停歇,即自强。

明明德,彰显天之德。怎样彰显,就是象天和日月一样,以身力行,施不言之教。《康诰》克明德、《太甲》顾是天之明命、《帝典》克明峻德,都是要求执政者能够自觉的效仿天的美德,从而教化老百姓也来效仿天。试想如果大到当政者、小到管理者能象天一样好生、无私和自强,产生的触动人心的教化力量会何等巨大。这种至高的道德标准现实中很难有人完全做到,但我觉得作为修养的方向是完全可以的,作为自己不知如何是好时的抉择标准是直接易用的。如果你求别人帮忙,对方拒绝了你,生不生气?问问自己天的反应会是什么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皆自明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人和天、日月一样,德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是自明即自强,居高位者应该象天一样自觉践行这些美德,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教化力量。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更符合《大学》的主旨。

古人认为月与日都是“自明”,儒家的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和日月一样自具明德,本性为善,一部分学者如董仲舒认为性大于善。董子将性比为禾,将善比为米,米来自禾,但禾不全部是米。我倾向于董子的观点,人一出生时心智如未垦之田,父母哺育我们,给予完全无能为力的我们以关爱,使我们感受到善,认知了善。只要得到哺育活下来,就有了认知善的过程。所以是父母或是养育我们的人教会了我们善。基于这一点去理解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更易于明了。(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