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读工作坊分享
当初为啥当带读人?
成长的诉求:
我成长于一个暴力沟通家庭。
暴力沟通的结果对权威的盲崇。
小时候轻生,年轻时叛逆。婚后抗拒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养育的耐心,不想孩子像我一样。意外有自己的孩子后,经常陷入无力的绝望。看了很多养育的书,知道需要共情和接纳,但是无法做到,深深地自责,甚至想就此离去,把他交给会抚养有耐心的人。
在他上幼儿园的阶段,我一直向外求,希望好的幼儿园能帮助我养育,我为了找合适的幼儿园曾一个暑假几乎跑遍武汉的家庭园。最后选择的一个是我非常认同的有家长课堂孩子可以练太极的重传统文化的家庭园。
但后来发现有办法懂教育会养育的是园长,带孩子的是老师,而经营活动背后也总有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同时成长缓慢的我原生家庭的控制欲使得我的儿子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年纪比我还要早。
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能负责。所以老公说幼儿园可以随便我折腾,但是小学一定公立,我们对口的中山路小学也是不错的学习校,我便也没再坚持走私立。但这个不错和我儿子班上全年级最好的班主任将那一年访学和工作同时兼顾的我逼上绝路。一面是暴力沟通的老师,一面是觉得老师都对、找我要成果的老公,留下的是辅导作业暴躁的我和痛苦的娃。
这一年16年的11月出差路上看到文丽森林小屋的召集,向往自然教育的我看到她简书签名“老公眼中,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工科女”,顿觉终遇知音,开始追随。后来我们见面文丽建议我开读书会,但我没有勇气。只能看着她们在群中的分享默默关注默默缓慢地成长,对读书会里快速成长的小伙伴深深的羡慕。
后来我实在扛不住老师的压力给儿子转学搬来光谷,但自我成长的需要更加强烈,学校再好只能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实在难。我访学结束轻松一点后,在二年级上学期便开始想参加读书会,但时间和地点还是不凑巧。可是觉得实在需要读书会带我真正的成长,而不是只看到别人成长后的样子在家心痒。便拉起身边的朋友我们俩在我家开起了周五晚上读书会,主读《非暴力沟通》。
带读那段时间有啥收获(或者感受或者想法)?
带读开始最深的感觉是每周刚读完的两天影响巨大,很快就现出原型,沮丧过,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再跟其他家长聊天时发现,呀,开始大家都有的那些焦虑,好多我已经没有了。还有一个感触就是带读和参与的成长不一样,共读一段时间之后我的改变是比较明显的,朋友的状态不是特别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