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提前工作总结
#在伯索工作的反思:
面对需求,尤其是市场传递过来的缺乏足够信息的需求。我们当如何应对,如何避免因对需求误判照成的后续工作的浪费?
首先我们要建立积极的沟通,团队内部,团队与外部。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沟通的成本越高,越要沟通。很多时候我们因惧怕沟通成本过高,用耽误时间作为借口拒绝沟通,这样做很有可能就会导致欲速不达的结果。
尊重主观想法,但主观不可僭越客观。
沟通时,每个人的主观想法也许相差很大。我个人在工作中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总是希望通过辩论去说服别人。这么做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实质上却背离了沟通的初衷。战胜别人的结果也有可能会导致别人拒绝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都要尊重别人的主观想法。理性的去辩论,多维度展开,以客观事实作为举证,不能一味咄咄逼人。
借助科学的方法,形成客观工作程序。
一、需求分析环节:
个人根据卡诺模型把需求分为: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用户需求可分为: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无差异需求/反向需求。对这些用户需求可以用四个执行标准去做权衡:必做/应做/可做/不做
作为创业团队,个人认为团队伙伴之间应该坦诚相待,平等沟通。但有时候迫于身份限制,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指派需求时,也是要做一些隐忍。但,也可以考虑使用科学的方法做一些稀释。个人觉得一味的无条件服从也是作为员工不尽责的表现。尤其是作为研发团队的一员,我领的薪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规避了产品失败的风险。个人建议借鉴国外的100美元法,尤其是对业务需求的提出。每月给业务需求提出方分配100美元,用完有需求请等下月。
二、设计方案环节
定义问题,可通过建立在日常生活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迅速做出原型,进行试错设计,尽快进入用户验证环节。求快,不要注重细节。减少后续工作的浪费。验证失败,立即舍弃。重新设计。
根据现有用户使用反馈,有针对性的对产品进行优化迭代。团队内部要充分讨论,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评估,多次完善后才进行开发工作。不能盲目开发,边开发边改设计。如果受限于团队成员能力,不能在开始环节就做出前瞻性的输出或思考,或无法预知结果,也可以进行各环节倒逼。在伯索我做了如下尝试:以一个月为迭代周期,设计提前一个月提交方案,然后进行自我评审,自我否定。完善后等待开发和测试一起评估。进入开发周期后,前两个周会根据开发实际进度再对设计方案做相应的调整,为测试提供最终输出物。进入第三周,只记录问题,不对现有方案进行调整。从第三周开始出现的问题,也正是设计后续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开发倒逼设计,设计倒逼产品,产品倒逼业务,一环一环的倒逼也好,一环一环的顺延也好,最终一定要在团队形成产品理念层的共识。个人感觉理念层并不只是情怀,对于团队来说,更重要的是一个基本原则,在后续探索中,每每遇到弯路岔路时,我们都要回头来看看,如何做选择才能不违背初衷。
#主导的设计项目:
1.伯索教师端-教学资源管理(PC及iPad)
这个产品公司原先是仿照一个竞品做的产品设计。因为对竞品分析的不足,导致产品对于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来说都缺乏易用性。我接手后做了颠覆设计,把教师做了角色划分,根据不同的角色设计用户使用路径,由此推导出页面之间的交互逻辑。 在教师教研部分,视觉上借鉴了一些国外优秀的设计,交互上也会用户提供了便利性。
2.伯索实时课堂手机版:
这个项目的挑战是:在小面积里布局多信息。尤其是在横屏状态下,文字输入区会因键盘弹出而大面积减少。特别是安卓手机,键盘高度大于屏幕的1/2.当时觉得自己做的还可以,充分利用了面积,完成了任务。不过,现在回头看,也仅仅是完成了任务,交互上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亮点。
3.伯索UPME重新设计:
增加语音反馈。原来的设计,系统反馈不明显。用户在使用mic的时候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mic是否在正常工作。
增加荧光笔工具:也是遵循尼尔森的十大易用性原则之系统反馈。此工具新增需求来自对用户的行为观察。在伯索的用户中,很多老师在讲课件时习惯用笔作为教鞭进行讲解。讲课结束时,会导致课件被画了很多杂乱的线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也研究了一些竞品,做了这个荧光笔的设计。相比竞品的激光笔功能,荧光笔的功能是在视觉呈现的效果是:线条从起点开始画到终点的过程中,也是线条从起点到终点慢慢消失的过程。而不是像荧光笔一样,只是一个点在到处晃动。根据卡诺模型,我认为这是一个必做的兴奋需求。应该尽快排上日程,但一直遥遥无期。
UPME稿纸设计:
解决问题是:原本UPME是有稿纸的,视觉上效果并不好,纹理贴图画质过低,视觉呈现色彩也脏。在迭代中,不知道何时被取消了。取消以后带来了一个用户使用上的问题,用户会一直写到屏幕边缘,造成笔迹缺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重新设计了稿纸,并在视觉上做了书写安全区的区分。但是,在实时环节,开发表示不好计算出我需要留的空白。最后,因为早年也接触过一些3D软件,给了我一些启发,最终通过贴图解决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山穷水尽时,转换思路很重要。
4.新增功能:教师创建班级
基于用户需求,希望减轻管理员工作负担,提高建班效率。也是基于我以前在顶点软件对用户观察所得,学校在新生入校的时间里,相关部门会集中忙碌几天,对系统依赖程度最高。我个人认为这个功能从实现商业目的上来说,尤其重要。所以,我基于教师角色设计了两条路径来实现此功能。首先把建班和邀请学生拆分为两个流程。简化建班操作,教师只要输入班级名称即可完成班级建设。后续可通过编辑和设置对所建班级进行修改。邀请学生分为两条路径:一,教师直接创建账号;二、生成班级邀请码,让学生自行加入。此设计方案被否后,第二稿设计方案增加了建班的设置,创建过程变得复杂了。带来的挑战是移动端的交互和视觉呈现。我通过拆分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开发实现还是做了堆砌,把过多的信息堆在一个界面上,给用户带来困扰。尤其是设置每日提问数和提问总数时,用户会有短暂的迷失。这是我需要总结的,我当时只是觉得遵循交互原则去做的设计,当开发因为人力不足时对设计做了取舍,我也没有坚持。因为那时我还不是很能具体的预测到会有怎样的问题。对问题的严重程度缺乏概念。在这个功能里,我也做了假设的设计。我假设用户会存在打印上的效率需求,在建班结束后提供文档下载。该文档包含:APP使用帮助及班级密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分发给学生或打印出来。期待用户的使用反馈中。
5.伯索PC端微课功能:
解决问题:原本微课创建流程新建目录和新建微课界面相似度过高,通过用户观察,几乎是100%的人都会在这个环节产生困惑,大约有一秒种的迟疑。第一次,我沿用原来的逻辑,对界面做了视觉上的颠覆设计,希望可以通过动画来吸引人的视线来解决这个问题。新方案实施后,感觉效果还不是很好。于是,我又做了一套全新的方案,从逻辑上也做了改变。个人觉得最终的设计方案比较优。尚未实施。--已经实现,体验改善很多。
6.伯索PC辅导功能:
解决问题:辅导界面视觉呈现不够精致。与整体界面差异较大,破坏了形同的一致性。这是一个未完成项目。这个设计受到了很多质疑。也因为盲目开发,给开发带来一些浪费。从这个项目中我个人总结经验:在视觉层如果始终无法解决问题,就需要跳出来,往上看一层,看结构层是否有问题。辅导功能的逻辑一直很乱,团队内部也没有人可以讲清楚。想通这一点后,我做了结构层面的尝试,依然很不理想。逻辑依然是复杂不清晰的。个人觉得如果想不清楚的问题,就不要再往下传递。就此为止,直到哪一天可以想清楚了再沿着这条路继续。这也是我个人反对继续把这套逻辑应用到后来的新增功能:《作业》上的理由。
7.云学堂升级提示:
根据市场反馈说界面太丑,做了新设计。个人分析:原本的界面缺乏情感,但是就目前产品的生命周期及团队人力综合考量,目前我们还不需要上升到情感设计。于是,我对界面的文字排版做了相应的调整。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网上资料,我整理了一套文字规范,包括中英文和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此方案被否,情感设计被提升日程,但因为个人审美缺乏客观标准,在反复的修改中此方案搁置中。
8.云学堂各终端登录界面:
解决问题:A. logo客户化开发做了一套程序化的流程,简化了此环节的工作量,也提高了正确率。基于此,我从设计流程也做了程序化的设计,一键切图。配合开发和测试把这个工作流程全部转为自动化处理。
B. 打通APP账号获取的通道。基于用户使用观察,很多用户下载了APP以后,不知道去哪里获取试用账号。新的登录界面增加了获取账号的文字链。用于减轻市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9.实时课堂举手交互创新:
设计目的:减轻教师工作量,通过滑动手势开启学生发言权限。同时也减轻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用户使用结果反馈,这个交互上的创新算是成功的。
10.引入设计规范
提高前端与设计的写作效率。比较遗憾的是,以交互设计师的身份去做推动时,我的进展是非常艰难和低效的。虽然我也看到了团队的变化,但更多的是我自己需要反省:我没能在一开始就进行设计规范的建设,当时认为人少,这个事情不重要。但是,我忽略了自己的能力欠缺。我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当我个人把此事提上日程时,自身能力的欠缺让我很难在短时间内把这件事情做好。
11.微课大赛H5
这是一个很小的设计。从信息设计到结构设计,我手绘加口述,跟新来的视觉做了协作。很久以来,在朋友圈见过很多投票的H5,碍于情面帮助朋友去投票时,我总是对投票繁琐的交互感到烦躁。自己做设计时,我坚持了直接分享投票页面的逻辑。活动效果确实也很好。不足的是:活动周期过长。如果我可以做决定的话,我还想把活动周期设置一天。因为很方便很快就结束了,基于这种想法,我认为用户会愿意发动更多的朋友帮忙。我们要激励人们去执行,降低执行难度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个方案我也存在失误,在跟视觉交流的过程中,我对自己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对手绘原型已经非常仔细了,对于视觉提过来的设计稿我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就交付开发了。后来仔细看时,发现还是有些细节,他做了调整。带了页面结构的变化,从而使信息的层次发生了变化。引起我的反思:我在讲述方案的过程中忽略了信息层次的讲解。设计做到极致沟通也要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