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破案,我是走“心”的
编 | 续杯咖啡
图 | 源于网络
在上映之初就广受关注的悬疑推理片《心理罪》中,李易峰扮演的方木和廖凡扮演的邰伟是一对“相爱相杀”的新老司机,哦不,新老警察组合,也正因如此“搭配”给这部电影增加了许多话题和热点,其中不乏有拿二人演技的高下以及剧本改编完成度的高低来进行讨论。
小编作为此类型片的爱好者,也在首映当天去“围观”了这部作品,客观的评一句:文戏略少,武戏尚佳;推理不足但故事情节相扣得当,整体观感不错。
然,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迷影始终接纳不同的观点,具体细节各位自行观看便知,这里不加赘述。
前面唠嗑了这么久,然而本文重点并不在分析剧情的“好坏”(呃就是这么任性),而侧重讲剧情中运用的分析“手法”,即犯罪心理画像,也叫犯罪心理侧写。
这也是本片最大的看点。(小编自认)
在写下这句话之前,我飞速地在我那“浅薄”的观影储存区里翻了翻,发现目前把犯罪心理画像作为主要分析手段的国产悬疑电影屈指可数(当然也有可能是小编孤陋寡闻哈,欢迎各位补充)。拍成电视剧的倒是不少,比如近两年火热的IP热剧《如果蜗牛有爱情》、《他来了请闭眼》以及《美人为馅》(完了暴露本性了…),都有涉及犯罪心理的内容,撇开它言情的内核以及主角的盛大光环,多少还是沾点边儿的。
小编不是专业人士,无法从专业角度来评判其专业性,只是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来讲讲所谓的犯罪心理侧写相较于传统刑侦的推理片给人的不同感受罢了。
(可能会有一丢丢剧透哈)
说回电影,《心理罪》也是改编自一部大IP,而且是被各路人士安利的悬疑推理小说,其作者雷米更是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小说第一人”。好的东西总是会有人加以青睐,之前也是根据同名小说翻拍成的网剧《心理罪》,在豆瓣上也有7.6分的成绩。
而影版《心理罪》改编的是小说《心理罪画像:血之魅》的章节,在小编看来,改编力度挺大的,不仅将《心理罪前传》的内容编排进去了,还增加了一个新角色——法医乔兰(万茜饰)。
此外人物的背景经历也改动不少。但原著中方木对凶手的“画像”部分,在电影中还是有蛮大篇幅的,至于是否原汁原味儿,接着往下看吧。
开头说了犯罪心理画像是不同于传统刑侦推理的,这一点,相信大家也都看得出来吧。
从非专业的角度上看,传统刑侦推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证据。从现有的痕迹、材料找实际可用的线索,来证明凶手的犯罪行为(也是警方后期作为交由检察院起诉时的材料)。而犯罪心理则是:推断。从现场的侦查过程中对未知凶手的行为、动机、心理等进行分析猜测,从而获得“画像”。
听起来就很玄乎,那举个例子。
通常我们在看推理片的时候,习惯用传统刑侦的警察们会先问:凶手的动机是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实际证据证明)
如电影《踏血寻梅》和网剧《余罪》,其中就有较为明显的传统刑侦手段。
而犯罪心理专家们则是直接从现场留有的痕迹及相关材料中推测凶手的心理并告诉你答案(假设推断得出),其手法更多的是倾向于心理学领域。
这是小编认为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
也正因为犯罪心理更多是倾向于分析人物内心从而推断其行为,才会被质疑“不靠谱”。影片一开始方木就用犯罪心理的手法帮助刑警邰伟抓到了凶手,但在老江湖邰伟的眼中,这或许只是方木的“炫技”和“作秀”罢了,也表明了犯罪心理画像最初在传统刑侦警察心中并未受到重视。
而电影《心理罪》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呈现效果还是不错的。在2D视效下,采用立体空间式的特效手法去展示人物的内心想法,颇有些《盗梦空间》的意味。这也使得“侧写”的效果更加立体化、具象化,特别是当方木将自己假设成凶手去模仿或猜测凶手的内心世界时,其推理思路和凶手的形象也就随之呈现了。
影片中称之为“心理入侵”。
然而整部影片中讲述犯罪心理画像的篇幅不少,但其中“推理”的部分却明显不足。
前面也说到犯罪心理最突出的一点是“推断”,小编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推理和判断。在电影《心理罪》中“判断”的戏份挺多,“推理”的较少。本来犯罪心理画像就被质疑“不靠谱”了,在推理部分竟然还不下足力道,抽丝剥茧的过程一省再省,到最后由推理而生的“悬疑感”都被削弱了,只剩下阴暗的画面及环境来制造“悬疑”。而推理过程偏少也会使得观众的“代入感”没有那么强烈,有点遗憾。(所以这个锅是编剧背咯?)
这时可能会有人问,推理的过程这么少,那主角的光环岂不是要大到逆天?
其实小编认为,在这部片中,主角并没有像开头提到的言情剧里的主角那般神通广大。相反,方木在片中所运用的侧写以及侧写达到的效果于一部电影来说,是合理且合格的。往高处说,在电影艺术的层面上,这个表达效果“刚刚好”,更何况这个片子主要讲的不就是它嘛?
加上原著中的对应章节《血之魅》所呈现出来的感觉也是“猎奇”多过“推理”。也就是说,故事本身的可解读性比它的分析手法更加耐人寻味,毕竟“人血牛奶”四个字看上去就很有画面感啊。
最后再点一下文章中心,传统刑侦推理和犯罪心理画像固然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电影《心理罪》主要还是侧重“画像”而非传统刑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和往常的悬疑推理片有点差距。
于电影来说,无论是何者,只要是为情节服务的分析手法,让观众更加有代入感和参与感的,这部片子就算成功一半了。说到底,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对比也是如此。
写在最后:
前面装了那么久的X,现在是本性回归时间。
开头说我是因为身为此类型片的爱好者之一所以在首映当天去看片,其实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只蜜蜂,首映日怎么可以不去看爱豆呢!
天知道我在码上面的字的时候内心压抑着多少对爱豆的溢美之词!
所以如果你认为本篇文章观点不够“客观”的话也没关系,毕竟只要是根据内心感受而写的话,从一开始想法就是主观的。
而且我也一直在强调这是小编我的想法而已,不具有任何普适性。
同时也欢迎大家来迷影发表自己的观点啦啦啦~
(我不管,我就要为爱豆打call!)
更多精彩电影,尽在迷影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