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大学生活人物

黄渤的经历,是我们和父母的拉锯战

2017-04-28  本文已影响1910人  鱼师爷

别人想要贬低我,那我就把自己放到最低,剩下的就只有往上的空间了。

——黄渤


01.

在黄渤身上,你看不到精英分子的影子。

他的幽默,却不经意间流露出令人称赞的高情商和高智商。

他曾经是中国教育模式下的失败品,现在许多人眼里的成功者。

但愿他的经历给你许多启发,也是这篇文章的初衷。

1974年8月26日,山东青岛某产房。

一脸疲倦的小婴儿被白大褂抱出母亲的子宫。

那是多年以前的小小黄渤。

人的出生不能自主选择,黄渤还来不及想象。

就被请到一个气氛压抑的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一位沉默寡言的男人。

作为一名农业局干部,他有着老派知识分子的顽固。

而在市北区政府计生委工作的妈妈,是一家之主。

在家雷厉风行,也素有“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世的风范。

家庭犹如一个小小的政治格局。

在黄渤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他们并不满足。

在产房里,襁褓中的婴儿还不知道。

父母已经把这个儿子,悄悄归类到他们人生计划中。

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黄渤长大。

镜头下,是他们在产房抱在一起的温馨画面。

婉约派风格的小黄渤

02.

自古中国父母最大的愿望是让孩子考上清华或北大。

如果考上了,父母脸上就有光,孩子就会有“出息”。

黄渤的父母也是如此。

“黄渤,你傻愣着干什么?还不赶快读书!”

母亲经过儿子的房间,看见黄渤在发呆。

这是中国父母常见的口头语。

“知道了。”黄渤一脸地敷衍。

他的房间挂名各种名人名言和勤奋的格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苦作舟。”

每天面对着这些令人头痛的名言,让他对读书产生了厌倦。

他的语文还行,但数学等就常常排在班级倒数。

偶尔考个70分,还是倒数第一、第二。

似乎全班的成绩是以黄渤作为底线。

那时候黄渤很苦恼。

上午是母亲在单位教训别人,下午就被请来站在门口。

她感到有些跌份,也有些恨铁不成钢。

为此,黄渤小时候没少挨母亲的打。

母亲认为他就是不努力,他就是不认真,爱贪玩。

老师也常常“骗”家长:啊呀,你孩子其实很聪明,就是读书不认真。

倒从来没听过有老师说:啊呀,对不起,是我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

黄渤很认真,他就是读书读不过班上的女同学。

而老师和父母就以“这孩子就是不认真,不好好读书”作为唯一信条。

也没考虑到他们的方法是否正确。

此时的黄渤恨透了读书,他恨数学和英语。

“去他们的,你们TM在逼疯我!”

他觉得刚学到的书里提到的“吃人”章节似乎正在重演。

我们父母老师总会扮演领袖者,他们认定自己的人生经验很丰富,可丰富不代表是对的。

他们很少教小孩判断对错标准,而是让小孩听他们的话。

我有我的良苦用心,听我的没错。

王朔 《致女儿书》有一节提到:

我觉得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不太正常,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

说什么赢在起跑线上我特别讨厌这种说法,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

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

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 

黄渤觉得父母和老师像唠叨的唐僧,整天在他耳边嗡嗡作响。

“可我就是不爱读书呀。”他后来自嘲道。

03.

我们如果回忆我们自身的读书生涯。

会发现自己班级里坏学生也有想引起老师注意的一面。

黄渤的学习成绩不好。

但他的歌唱天赋在小学的时候开始显露。

常常获奖,这个让他感到自豪。

初中时期,他常常参加各种唱歌比赛,拿了一大摞奖状。

在同伴里,他可以为此引以自豪。

可在父母和老师眼里,你学习成绩不行。

靠这些不务正业的东西,将来就没什么出息!

“别嗷嚎了。”这是父亲常对黄渤说的。

家中的录音机没日没夜地放着。

黄渤一有空就模仿着卡带练习。

父亲有时候听烦了,直接上去在录音机上砸了几下。

他压根不摁关机键,胡乱砸几下。

录音机的声音就不见了。

“好好学习,别影响成绩,难道你以后靠这个吃饭吗?”

这时的黄渤心中闪现出一个念头:

我不需要你们养我,我要靠自己去赚钱。

他开始瞒着父母在卡拉OK厅走穴唱歌。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非常典型的“童工”行为。

其实,父母控制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经济制裁。

但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不愿干,怕孩子受苦,心疼。

而孩子脱离父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经济独立。

至于那些整天喊着想脱离父母的年轻人。

一边在啃老,一边又在怨恨父母。

这种恰恰比父母控制你的人生更可悲。

起码,父母给了你一条安全可走的路。

迷茫这个词被人滥用,年轻时不迷茫,你难道要老了才迷茫?

但很多人都假装迷茫,认为很理所当然,一生都在徘徊。

这个不叫迷茫,这是我们在逃避自己的人生。

早年的黄渤只知道他想尽早摆脱掉父母控制。

04.

人生第一笔自己赚的钱让此刻的黄渤热泪盈眶。

因为他终于有了社会价值。

有一句残酷的话:

衡量你的价值是你有没有被别人利用的价值。

我记得我拿到第一笔钱的时候。

还会把钱烫平,塞进信封内,放在枕头下,偶尔还闻一闻。

而黄渤在15岁那年,被人介绍到青岛一处歌舞厅。

老板非常看中他,因为他很卖力气,现场气氛也很嗨。

黄渤后来自嘲道:

歌手有实力派和偶像派,而我就是那个体力派。

第一天晚上,他唱了两首歌,拿到了15元。

15岁,15元,相当于每年赚一元。

如果用金钱来衡量目前人的社会价值,目前他的社会价值只属于1元。

老板要求你必须要观众嗨,必须大声叫好。

如果仅仅报以鼓掌,你可以回去了。

他自己开始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怎样串词,怎样安排歌曲,怎样说客套话。

但他更多的是享受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脱离父母的存在。

年轻的时候,能从事一件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还能养活自己。

其实是一件幸事,也是一种奢求。

慢慢地,黄渤一晚可以赚60、70元了。

他有实力放抗父母了。

05.

黄渤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

黄渤的父母一直不知道儿子在外面打工。

他们只是很奇怪为什么儿子突然有了这么钱?

他们一度怀疑是不是黄渤干了什么坏事?

是偷,是抢,是在犯罪?

因为在父母眼里,坏孩子读书不好,意味着品性也很差。

在学校,黄渤却成了风云人物。

他常常请全班吃一块钱最好的冰棍。

有时候昨晚赚的钱一下子就花光了。

钱没了,可以出去赚。

他有这个自信。

他感觉到女生群里在悄悄议论他。

他感觉到自己突然涌起一股子的自信。

虽然自己读书差,长得比较难看。

但自己唱歌好,跳舞也不错,而且讲义气,有人缘。

他的自卑开始有些释然。

这个社会不是说难看的人一定可以成功,没这个道理。

如果以社会价值来定义成功。

马云可以成功,李彦宏照样也是。

王健林唱歌唱的再难听,也只是他的一个爱好,而不是他的特长。

这跟你长相等没关系,跟你有没有突出的另一面有关。

自卑者一旦找到自己的光芒点,他会拼命地去放大。

他不会一开始就想到自己会对这个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他只想改造自身。

人是个善于美化自己的动物。

很多人一旦成功,回忆过去时常常会无意识地美化自我。

认定自己从小不凡,但其实一开始不会想到这么多。

而故事中的黄渤只是在构思:如何才让父母改变对自己的印象?

06.

父母的第一次认可。

这次,黄渤拿到了一笔两千元的现钞。

这是他人生第一笔如此巨大的钱。

那时候,父母虽然是干部,但一个月也就三四百元。

黄渤手上的两千元,和父母的钱成了巨大差距。

你很难想象,一个还上初中的孩子赚的钱比父母还多。

这个会令许多中国父母疯掉的。

黄渤拿着一叠一摞一百的,自己也感到吃惊。

他回去想找地把他们换成五十的,十元的。

这样显的更厚。

“妈,我发工资了。”

黄渤一进门对着母亲说道。

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钱摆在母亲面前。

她母亲先前已经听说过他在打工。

因为黄渤常常是凌晨回来。

半夜常常猫着进屋,还故意不让他们听到有开门声。

但最终还是被发现了。

“嗯,放着吧。”

黄渤的母亲发现有些不对。

这叠钱怎么这么厚?

她赶紧数了数,抬头看到的是黄渤一张得意的笑脸。

黄渤的母亲第一次觉得:儿子干的东西起码能养活自己。

她以前一直认为这个就是他胡乱的爱好,读书才有出路。

但事实摆在眼前,她渐渐不反对黄渤的歌唱事业。

黄渤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了。

周围人也在向他父母说:啊呀,黄渤这小伙子不错。

这类赞美的话。

黄渤的父母也开始支持黄渤。

改变父母思想,最重要是拿出行动来。

他们不爱听你所谓的理论,赤裸裸的行动会让他们自己突然明白。

从敌人内部瓦解,也适用在父母身上。

他们认为你没有生存本领,需要他们的照顾。

中国父母也不善于表达爱,他们善于用行动去表现。

龙应台的《目送》里有几句说的很好: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

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

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

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你们不必追,也不用担心,这是黄渤对他的父母所说的。

07.

黄渤决定向外面去闯一闯。

他组过一支叫"蓝色风沙"的乐队;

也曾支起大棚,不间断地12场连轴循环表演;

更默默地为郭富城、张学友、王菲等巨星创作过许多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的曲子;

他也做过七年的兼职舞蹈教练。

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开始有疑惑。

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同样有大笔大笔的钱可以赚,但黄渤感觉有些不对劲。

可是他有又点说不出来。

他加盟过一家唱片公司,毛宁和杨钰莹这对金童玉女火了。

可他没别人好看,自己也一直处在边缘。

四处漂泊时期,初恋女友小欧给了他许多温暖,让他一辈子难以割舍。

他这个时候才真正陷入迷茫。

不仅是他,当时中国酒吧也开始变了性质。

以前在酒吧里驻唱歌手的地位还是属于比较高。

后来,黄渤逐渐发现台下的观众已经不是在享受音乐。

而是在自顾自聊天,吃东西,瞎闹。

他的歌声也仅仅只是充当他们的背景音乐。

“那还不如直接放音乐好了。”他自嘲道。

但下台前,他依旧要向他的衣食父母们鞠一个谦卑的躬。

台上的黄渤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正在被人玷污。

当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时。

年轻为了生存,可以去妥协。

这个不意味着你是错的,你首先要去解决生存问题。

但妥协之后,你会发现那不是你想要的。

萧伯纳这个毒鸡汤的鼻祖早就说了: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人生就是不断地错位,不断地试错。

但这些经历会让你的心脏变得强大。

王朔《致女儿书》里也对女儿写了几句戏谑的劝告:

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

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黄渤的错位人生,一步步支撑他走到现在。

黄渤穿越图

08.

相比黄渤而言,还有许多比他不幸的歌手。

有一次,黄渤去看一个也是唱歌的朋友。

市区租房太贵,朋友住在郊区外。

到那里,黄渤傻了。

一个主体房子上面搭了一个小斜山。

小斜山是那个朋友的房子。

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些烧饭厨具。

那天刚好下雨,房间内摆满盆盆罐罐。

因为屋里漏雨,需要接水。

两人一开始还很乐,有说有笑自嘲着这屋子漏雨。

后来话越聊越深。

朋友也开始像祥林嫂一般自言自语:

你看,老天爷真不帮我。我也努力了,为什么老这样对我。

黄渤感觉到有些心酸。

他也认为他朋友唱的也很不错。

可是命运却一直没有照顾他。

他也体会到了小人物在命运里的无奈。

那种被人用白色塑料袋蒙住脑袋不能呼吸的绝望感。

北影门口过地道口,常常有人睡在那里。

那是一群为了省旅馆费,却心怀演员梦的小人物们。

他们垂死挣扎,想复制王宝强的成功。

我们在生活中也到处可以见到这种小人物的身影。

换个角度而言,我们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很多人说:坚持,你就会成功。

只要你方向对,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

但我更愿意提出一个”软坚持“的概念。

当你现在的爱好或者梦想已经不足以支撑你生活的时候。

你应该适时地进行曲线救国。

黄渤在成功之后,重新开始了自己曾经的歌唱梦。

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哦,黄渤不仅演戏好,唱歌也怎么这么棒。

前段时间,很火的两大段子手明星:大张伟和薛之谦。

一个为了生计被迫放弃摇滚,一个唱了多年情歌却一直没火。

两人曲线救国,坚持了很多年。

虽然也许当初跟他们所预料的梦想已经差了太多了。

但他们还坚持着自己喜欢的唱歌事业。

因为有太多的人,死在人生的旅途中。

所谓的坚持,是你老的时候觉得:去TMD,还好这一生没亏待自己。

09.

黄渤期间放弃了歌唱。

他当了一回老板,和一韩国人开了一家工厂。

现在这家工厂已经是很大的企业。

但已经不是属于黄渤了。

因为他再次选择了后悔。

“李老板,您好,您好。”

“黄老板,您好,您好。”

两只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黄渤穿着西装,在饭桌上跟人谈国际经济,谈机器设备。

你会很难想象,黄渤有过这段经历。

酒足饭饱,酩酊大醉,被司机抬回去,这是黄渤的常事。

钱大笔大笔进来,在很多人看来黄老板顺风顺水。

这一生也算是令人羡慕的了。

可你不知道,有太多背负压力酩酊大醉的男人。

一回到家,会先拿一根筷子。

干什么?

他们会把筷子深入喉咙,然后在厕所里呕吐。

脸会涨得通红,但你没办法,你必须喝。

中国的饭桌文化博大精深。

很多生意在饭桌上进行,背后是有原因的。

那是老板或者合作者用来测试你忠诚度的最佳手段。

而那个时候醉生梦死之中的黄渤,感觉到自己就一傻逼。

他发现自己坚持了这么多年的梦想,难道说破就破?

那当初还不如不坚持呢?

他白天上班,半夜开着车偷偷去酒吧唱歌。

后来实在不行,他决定不当老板了。

王朔《致女儿书》写道:

退出是为了更大型更招摇地进入。

这次退出,让黄渤更坚信自己确实喜欢这样东西。

如果你要测试你是否喜欢一样东西。

我有一个方法:

例如你喜欢一个女孩,你也喜欢吃汉堡包。

两种都是你定义的“喜欢”。

你可以为了这个女孩,放弃一辈子不吃汉堡包吗?

如果可以,你就知道答案了。

这个是将复杂事物简单化的一个小方法。

黄渤,知道他喜欢唱歌,他可以为了它放弃工厂。

这是他的选择。

10.

黄渤的转机。

2000年,管虎导演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让他担任主角。

因为他人缘很好又很聪明,他朋友高虎就推荐了他。

《上车,走吧》是黄渤的第一部影视作品。

第一次就担任主角,黄渤感到很新奇。

他会忍不住要到监视器后面看自己的表现,好好的镜头常常因此作废。

一场火车站的戏因为没听到导演喊停,一直走着。

直到剧组已经装车要走了,他才回过神来。

拍摄了11天的短片,却让他在27岁那年萌生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念头。

前两年,他考表演系失败,长得太很难看。

他准备曲线救国。

表演系很热门,配音系却很冷清。

所以等到第三年再考,黄渤经过考虑报了两年制的配音系。

他的想法是,没人找我演戏,总有人找我配音吧。

果然,大学毕业后的他成了抢手的配音演员。

央视的译制片、影视剧,最忙的时候他一天就配一部。

他渐渐地开始有点小名气。

他偶尔也会客串一些电影小角色。

因为他把做演员当成了自己第二个梦想。

人就怕有方向和认真。

一旦如此,这一生只剩下等待命运的到来。

毕竟,机遇是点燃灯芯的那根火柴。

恶搞图

11.

在2005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中黄渤大放异彩。

成全了宁浩,也成全了黄渤。

那个随时拿着榔头准备来一下子的黑皮,成为电影最经典的形象之一。

随后几年,黄渤大红大紫,获得了60亿影帝的称号。

他幸运吗?

他幸运。

可他的背后是在付出的。

2009年,他在电影《斗牛》中饰演牛二。

有一次拍摄在一座石头山上,三五百米高。

场工上去一回都累得直喘,他却要一次又一次从山底跑到山顶,跑三四十趟。

戏拍了3个月,鞋子磨破38双。

注意,是磨破,而不是开了口子。

黄渤对待每一部戏都是如此。

他的演技水平能看得出他是下功夫的。

因为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一定要做到极致。

找到方向的人是幸运的,他起码在虚无的世界寻找意义。

有了方向,却原地踏步,犹如梦里看花,总有些遗憾。

幽默地笑看人生,强大的心脏,不留下遗憾,这些就够了。

黄渤有一个女儿时,我觉得他日后教育他女儿,会说这么一段话:

父母为我定的人生,我没有完成。

但我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梦想是可以完成的,而且我自己没说谎。

实际行动是你自己作为父母的依据,也是你言传身教最有利的武器。

王朔《致女儿书》言:

做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所有说法和实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隙,好像一生都在和这个东西挣扎。  

分辨力越强这空隙越深不见底,最后似乎只好把这空虚视为答案和真相。

黄渤在银幕前从不谈论他的女儿和老婆。

他总会在银幕后过着自己的快意生活。

但他的经历和人生,我想足以表达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和对妻子的爱意。

12.

最后推荐我多次提到朔爷的这本书:《致女儿书》。

书是07年,但是是我这些年看过父爱里最好的一本书。

现在80零和部分90零后或多或少都是为人父,为人妇了。

写这文章是有感前几天看到地铁上一位80零后母亲和儿子的对话。

我不评论那个母亲对她的儿子暴力教育是否正确。

但我想黄渤的身上,或多或少有我们曾经奋斗的经历,或者是我们跟父母争斗的影子。

可日后我们有了孩子,我们又会怎么呢?

教育遗传是有惯性的,我们总痴想教育会越来越先进。

但每个家庭、每个学校都在重复每一代的错误。

希望黄渤的经历对那些刚有自己孩子以及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一点启示。

也希望我们能给自己的下一代,找到他 | 她自己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