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的觉醒》有感2

2023-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紫菲俞_从心

“12岁以后的女儿,开始发现自己正在经历着难以理解的情绪大爆发。而大部分处于这个时期女孩的母亲们,却总是陷入自己的情绪狂潮,忘记以一种平和关爱的方式来跟她交流,而这种方式正是青春前期的孩子们所需要的。

我的内心有着矛盾的两面性,一面与女儿的内心力量紧密联系着,另一面却以盲目无理的方式对待她,使她反感,让我们之间的关系疏远。

其中一面是我的真实感受,而另一面则是我非理性的一面,即“自我”。

那个常常在我脑海中响起的带有控制欲的、苛刻的、愤怒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我。它也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真我。它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生活应激反应。它由情绪掌控,当我们觉察到它的存在时,就可以驯服它。

“自我”是一幅我们携带在脑海中的自画像,它所描画的我们与我们本质的存在可能大相径庭。我们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携带着这样一幅画像。这幅画像在我们幼年时期便开始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我所使用的术语“自我”,是指认识自己的一种错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通过他人的意见来认识自我。我们渐渐以为这个人就是自己,把它当作了真我。这种自我形象掩盖了我们本来的真我。如果这种自我认知形成于童年,我们倾向一辈子都维持这种印象。

觉醒的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察觉到我们的“自我”,认识到它的错误导向,认识到“自我”不代表真我。当我们学会区分这个声音,看到它的滑稽可笑,我们便不会再盲目地对待孩子。

“自我”的声音之所以让我们反应激烈,是因为根植于恐惧之上。我们的恐惧对孩子危害巨大,且他们大多数让人不满意的行为,最终都是由我们的恐惧引起的。这种恐惧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但完全不需要感到害怕,而且应该认识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孩子,相信他们的未来,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智慧的宇宙,它与我们共同创造着自己的生长环境。每个人的环境都是为各自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的。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维度来认识 他们的真实本质,从而更加了解自己。”

女儿的12岁是在与我的对抗中度过的,面对她超出我认知的喜好,我表达出了我极大的愤怒和压制,并且放话给她说:咱们走着瞧,看谁最后是正确的。女儿无可奈何,只是在愤怒的情绪中默默流泪。

现在回想,自己是多么无知愚蠢!当用一种本能来教育孩子,其实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当时的自己,刚愎自用已到极端。

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赢了孩子,输了关系。

后来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当时她随意写在笔记本上的一段话,大意是非常无奈遇到这样的父母,感到很绝望。

没有及时懂得孩子,让我感到抱歉和忏悔。做父母其实需要学习许多功课,而我却根本就不知道。

如果每一对父母先学习如何做好父母,那一定会少很多伤心的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