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与精神

2018-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肆年_

菊与刀第二章 阅读笔记

      “大东亚共荣”,现在听来多么刺耳的词语,但回到上个世纪,摇身一变成为了战争的催化剂,被一个民族所接受。这里面当然有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价值不一,但从本尼迪克特的文字里,我们也看到了政治家,军事家是如何让一个民族变得疯狂。“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来解释日军为何偷袭珍珠港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士兵,都是追求光荣的,但是1:120的战俘战死比,说明了日本民族对于光荣的坚持显然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能拼到最后,战死才是光荣的,俘虏回国变再也抬不起头来。日军都不愿做俘虏,这样也让美国军队对于投降的日军不敢轻易相信,因为这多半是玉石俱焚的诡计。再加上日本宣扬敌军会虐杀俘虏,两者相互促进,也让本来就精神至上的日本更加拼命。

    其实这种重视精神力量,与我们所讲四两拨千斤的想法还是很相似,也间接表现了我们的一衣带水与文化渊源。只是不幸的是在那个时候日本民族将其用在了战争上面。

作为美国人,我们完全可以对日本人的这一系列极端行为不屑一顾,视之为贫穷民族的遁词,或者是受骗者的幼稚妄想。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这样看待,我们就约难对付战时或者平时的日本人,他们的信条是用一定的禁忌、排斥和一定的纪律、训练注入心中,培植的根深蒂固,绝不仅是孤立的怪癖。

他们绝不说:“要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是说,我们所等待的终于来临了。我们欢迎他的到来。

战阵训:“生不受俘囚之辱,死不留罪祸之污名”

遁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