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什么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44人  幸福就是刚刚好

我们时常会要求别人不做什么,比如,不要太懒惰,不要拖拖拉拉的,不要......
有时候也会说,你就不能乐观点吗?你就不能勤快点吗?但这样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吗?答案是,不会。

有一个女士对心理咨询师说:我给我家先生说,不要把时间都花在工作上。结果三星期之后,她的先生告诉她,他报了一个乒乓球训练班。

看着是一个笑话,还是觉得本该如此:因为这位女士只说了她不想要的结果,先生按照她的要求去做了,将时间腾出来干他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这位女士只是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而没有说出来她想要什么?结果南辕北辙,她没有说出来的、具体、真实的需要是先生可以每周抽出一天时间陪她和孩子。

心理学不是有一个权威期待理论吗?我期望我的孩子乐观,期望他卓越,他就“应该”变得乐观和卓越啊,然并卵。那我们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我们的期待的呢?
一般都是看到他沮丧难过的时候说,你就不能乐观一点吗?不能,因为只在难过的时候得到关注,需要关注的时候孩子会选择“难过”,让你再次关注,即使是一句“你就不能乐观点吗?”这样带有责备意味的“关注”。
我期待孩子是卓越的,应该是正面的期待了吧?如果你口中的卓越是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除非你认为你的孩子就是大家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哪儿哪儿都好,否则,孩子只会感受到压力山大。可能会努力一段时间后,但仍然有“别人家的孩子”在他前面“得意的笑”,他就不会有动力了。
那不说别人,说自己。我不要懒惰,我要克服懒惰的坏习惯。“我”不要“懒惰”,潜意识听到“懒惰”两个字,开始考虑要不要改变?但因为 “懒惰”获得过的好处,比如别人的照顾、别人的关注等等,有过好处,潜意识才不会想去改变,因为还要耗费精力,潜意识的特点是“动物脑”—不思考直接行动,潜意识是保存体力的能手,正是这一特性,人类才得以进化繁衍。
改变的方法是获得新的体验,体验“勤快”的好处,而不是时刻想着“ 懒惰”的坏处,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是改变习惯的唯一途径,只有有了新的成功的体验(勤快的好处),才有可能克服“懒惰”。

知道了直接说出“要什么”比“不要什么”更有效,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试着用“做什么”代替“不做什么”,以获得新经验,替换坏习惯,让体内的习惯数量保持平衡。
我说的也许是错的,但我们一起“试试看”!


不,做什么 不,做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