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好文推荐

我们是该相信情感还是应该相信理智?

2018-11-27  本文已影响8人  警营网风
我们是该相信情感还是应该相信理智?

      我们是该相信情感还是应该相信理智?

--如何看待网传家长置疑学生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一事

                                      文、图/网风

沸沸扬扬的明星偷税漏税事件和假疫苗事件在网络上热度尚未减褪,家长置疑学生高考答题卡被掉包的事件在网上又热度徒增,眼看着热度要超过中美贸易战升温的节奏,这无疑又给闷热天气增加了一份烦躁。

稍爱留意时政新闻的人,不可能不留意这起网络事件。既是实名举报,举报的又是公职人员,挑战的又是网络最敏感的“底线”地带,想不引网民关注都难。因为这4名考生的真实成绩的意义,已经触及了高考的核心价值,再一次挑战社会公平义等“底线”。高考,在四十年的实践和推进中,她蕴含了公平公正、天道酬勤、合情合法合理逆袭等价值体系与社会意义,早已成为全国民众所能共同接受的标准,甚至说高考公平是唯系其他公平的基石都不为过,这项公开透明的考试制度激励了无数人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为了理想和梦想挥汗如雨,并让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普遍规律高高闪耀在中华大地的上空。也正是由此,该事件一经曝光就引来了海量的围观。

这次事件是一次情感与理智的较量,包括三个不同侧面的情感与理智的较量:1是考生面临的一次情感与理智的较量;2是考生家长面临的一次情感与理智的较量;3是围观群众面临的一次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产生这件事的原因只有三种可能:1是考生说谎;2是家长说谎;3是招生办说谎。产生第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考生在诚实上出了点问题,这不能全怪考生自己,毕竟她们还未成年或刚刚成年,而导致她们不够诚实,除了家庭的原因之外,社会原因也不容忽视。产生第二种可能的原因是家长在理智上出了点问题,多半是过于相信自己的孩子而疏忽了平时的验证,加之无法接受高考之后到来的结果,基于不信任招生办这种“官方”的严谨而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顺着“疫苗都能造假”的思路进行推断,这也怪不得考生家长,毕竟在中国现阶段,“孩子”几乎成了家长的“命根子”。宋朝不是有“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领人之父”的事吗?更何况是现在?产生第3种可能的原因是一定是招生办在“操作”中出了大问题,这还了得!前两种可能是不能博人眼球的,也无法满足人性中“恶”的需求。于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老风俗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立即甚嚣尘上,于是,“网络集体意识狂欢”再一次迅速驾临。

我们是该相信情感还是应该相信理智?

目前,从网上陆续呈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第1种的可能性正在被逐步证实。我无意给任何人、任何单位“洗地”,也不否认我们正在生活的现实世界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不公平,我只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争取不陷入“下意识”的“网络集体意识狂欢”中。针对第3种可能,我们可以展开“放射性”思维:1、我们是否全面了解当下高考招生的流程?2、招生办“掉包”的可能性有多大?3、招生办“掉包”的风险性有多大?当然,带着这些思考,我们经过探究得到的结果未必就是完全符合事实的标准答案,但至少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我们会渐渐冷静下来。诚信社会的建立,不仅仅需要政府与个人之间的诚信,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最终还是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上。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执政党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同样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还是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上。

情绪是会传染的,信任也是,如果我们总是生活在“不诚实”之中,我们自身同样会慢慢被“不诚实”所浸染。保持怀疑是对的,但不能用错了地方和尺度,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与此事件同日发生的四川一派出所所长和一名辅警为救群众而壮烈牺牲没有引起如此热烈的“围观”,前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署名为“宣言”的文章《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同样也没有引起如此热烈的“围观”,这或多或少会令正直、爱国并理智的人们感到遗憾。每种职业都有每种职业的苦衷,每种职业都有每种职业的责任,每种职业都有每种职业的光荣。如果我们不能跳出问题看待问题,不能跳出身份“代入感”思考问题,不能挣脱情感的束缚面对问题,就难免会失去冷静、失去理智。

借用《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的结束语送给所有人: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今天的中国,正经历成长的风雨。“莫听这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年活的脚步。

2018、8、9 以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