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关于电影的一切

光影|如果这是个错误,那一起让它错得更浪漫

2017-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蒲廿一

郭柯导演在这部《二十二》之前,拍了一部《三十二》。在b站(https://www.bilibili.com/)有资源。

微博@毒舌电影在《三十二》的影评里,说了这样一句话:再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

1934至1945年,被二战日军凌辱的女性,人数是20万。

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是32。

《三十二》的主人公叫韦绍兰。

韦绍兰是桂林荔浦县新坪镇人,1944年被日军掳走,送到位于马岭的慰安所。

从那以后,她就成了一个我们所说的“慰安妇”。

几十年后的2012年,老人出门去领3个月的低保金,一共90元。

平静地劳作。

就像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944年。

在慰安所被折磨了三个月的韦绍兰,终于逃了出来。

回家了。噩梦结束了。

……吗。

韦绍兰逃离的那一刻也许没有想到。

在未来的一生,“慰安妇”这个身份,始终折磨着她。

丈夫是恨她的。

说她“去外面学坏”。

她喝了药,是被邻居救回来的。

没有死掉,还发现自己怀孕了。

日本投降的那一年,罗善学出生了。

这个有着日本血统的老人,“讲过六个妹仔”,女方同意,家里人不同意。

1981年,他决定不讲了,专心看牛,看一辈子。

从小被孤立,被别的孩子讲是“日本人”。

他们走不出历史。

历史的真相,有的时候就是会让你接受不了。

那是一种被以为的污秽与不堪。

但是,几十年过去后,历史留下的痕迹。

几乎消失殆尽。

“社会上很多人叫嚷着日本必须认错、慰安妇好可怜等等,实际却对老人的生活情况一无所知。”

是的,我们要么把老人当成了“历史证据”,要么就是站在高处的同情怜悯,自始至终,“我们没有真正敞开怀抱去接纳这些老人”。

可是我们有资格吗?

《三十二》里,韦绍兰老人的一句话,戳得我的心生疼。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当我们都还沉浸在“她们真可怜”的论调里。

老人们的生命,高贵到闪光。

从20万,到32,到22。

再到9。

这个数字迟早会归零。

赶在0之前,真的是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今天下班以后,我总算找到一场合适的排片。

《二十二》依然是“平淡且乏味”。

李爱连老人跟摄制组聊天,都是生活中的琐事。

每天喂猫,还会观察每只猫的变化,跟儿媳妇讨论“这只猫是不是快生了”。

当你真正走近这些老人,才能感知到那些伤痛。

也正是真正感知到这些伤痛,郭柯的拍摄,非常克制。

克制到有时候会刻意回避。

所以才会出现大段大段的空镜头和远景。

所以才会有业内的编剧评价《二十二》:“从艺术创造的角度上看,即便是纪录片,也需要矛盾和冲突,也需要有情节。”

但是《二十二》最终也没有规矩上应该有的起承转合。

郭柯彻底放弃历史画面和解说词,他说,“如果这是个错误,那就让它错得浪漫些”。

我们应该一起来让这个“错误”,变得浪漫。

就在去年,上海“海乃家”慰安所去留引发争议。

慰安所遗址附近的中学生说,“(慰安妇)不是很光彩,还是不要特别了解比较好,学生还是不应该知道太多。”

这是一段历史。

就像唐朝时期万国来朝,也是一段历史。

我们不应该逃避。

她们承受了太多。

到最后,没能得到施暴者的道歉。

也没有得到亲人的接纳。

就这样,一日一日,灯尽油枯。

这世界上,以前有过很多泥泞,现在也有。

但这不是我们蒙上眼睛闭紧耳朵的借口。

看到,有时候也是一种尊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