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一样的小说,90后的异军突起
我读着《姐妹》,震慑于黛西的文字。这些句子温柔、急迫、深切内省,我没有办法不读读停停,重读一遍,让那些字词和节奏渗入我心。奇怪的是,一个我从不知晓姓名的作家,却带来我阅读感官上最丰沛的一道洪流。
作者黛西天分惊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语言。她那些文字从容不迫,大胆,笔力凶狠,又直击内心。
读《姐妹》时有一种经验那就是每个人都似曾有过的,却是转瞬即逝,难以捉摸,又难以言传的。但黛西却能一再捕捉住它。那经验不是一项行动,也不是任何可以形成逸事或历史的东西,而是一刻的觉知,刹那间澄清了许久以来便存在的关系和特质。
《姐妹》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也呈现出了一种全新解读故事的角度。
《姐妹》中的妹妹茱莱和姐姐塞普丹珀与母亲在一起流浪,最终搬进了那间安置房。
在陌生而又动荡的新环境中,茱莱发现了自己与姐姐之间有了某种特殊的羁绊。她们似乎彼此进入了互相对内,茱莱的感受,塞普丹珀能知晓,而塞普丹珀的感觉,茱莱也能感受。这有些神秘的羁绊,就连她们最爱的母亲也无法进入理解。
母女三人的关系在那间安置房中愈来愈激烈紧张。茱莱觉得每件事都已经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畴。而这仅仅是暴风的开端。
室内的空气动荡不安,室外的空气则黏腻又带着一丝浪漫。一个男孩,让姐妹两个的共同经历走向了极限的拉扯。
茱莱的感受,塞普丹珀的感受交织在一起。黛西的文字如有魔力一般压迫着读者,令人呼吸困难,又欲罢不能。
现实是什么?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家人到底要如何在一起生活?有哪些事情是孩子能看到、感觉到,但母亲不晓得的?从《姐妹》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或者说挖掘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好小说必定撞击身体,更锤打灵魂。与威廉·特雷弗,科尔姆·托宾,克莱尔·吉根这些爱尔兰小说前辈有所不同,黛西·约翰逊为我们提供了小说一种全新的书写方式,与爱尔兰小说谱系看不出任何关联性,拓宽了小说的书写边界,颠覆了我以往的小说阅读经验。
在传统的小说中,作者本人充当全知全能的讲解员,他在不断地分析、说明、解释。读者看书好比听人讲故事,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在《姐妹》中,这个讲解员被免职了。作品显得更逼真了,但也就似乎更难懂了。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主客观真实和主客观时间的转换,弄清本书的结构脉络,“难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时,我们的目光就能透过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细节,感受到生活内部所蕴藏的深邃的诗意,窥探到人物丰富复杂、瞬息万变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黛西的小说艺术,并不是用戏全部运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抓住读者的心,更多的是让读者从茱莱一家的生活琐事之中,体验到一种不同的美,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因此,《姐妹》并非传统意义的小说,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活的诗篇。这一类诗作,并不明显刺目,但却需要人去注视它。而它对于细心观察的人,才尽其深刻地展开它幽深的,凝重的美。
不知何处雨,已觉此间凉。故事的结局很顺其自然,塞普丹珀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她还在每个角落里,在茱莱的心里。故事像一杯凉了的开水积了灰尘放在木质的桌子上,阳光斜斜穿过,散在这空余一人的房间。对,就是空无一人,所有人都走了,关上了门,落上一把时间的锁,故事便结束了。非常满意,非常完美,却异常惆怅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