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持学习

2020-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的阿福

先说一个“逻辑”吧,解释下为什么需要抓学习。有个定律叫“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之前没听说过这玩意,也别慌,这个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定律,以至于哪都是它,那说的是啥呢?

说的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不太懂?往下看。

比如一个炉子里不添加柴火,人不吃饭,绿洲没有雨水,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变成了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灰烬,死亡,沙漠。

因为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就叫“熵增”。

为了维持系统,需要持续输入的能量,这股能量我们就叫“负熵流”,柴火,食物,阳光,都是负熵流,如果太阳熄灭了,地球也完了,因为负熵源没了,地球生态系统也就自毁了。你不吃饭,你就废了,因为饭就是你的能量输入,你的“负熵流”。专用名词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领会这种“变low的趋势”。

古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其实前半句说的就是趋势,后半句说的是一种“非常态”,在跟趋势的较劲,需要额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行,为啥看抖音不知不觉俩小时,背单词一个小时简直就跟用刑似的?就是因为前者是顺应变low的趋势,后者是“逆趋势”的,逆趋势的东西基本都不会太舒服。

这种持续输入的能量,还有另一种状态,叫信息,如果系统里不持续输入信息,也会变成灰烬。

经常的表现是“三十岁之后就死了”,不再能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战,以为自己算懂了或者以为自己懂不了,不再学习,依赖存量,都会像炉子里的火焰一样,最后慢慢熄灭,最后变成灰。

但是不知不觉,任何系统都非常容易走上这条路,因为走下坡路,自毁,“熵增”,都是“自然趋势”。外部的挑战,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的学习,都是系统或者人的“负熵流”,只有那种有持续输入的系统或者个人才有活路。对于成年人来说,持续的输入就是知识。

一般情况下,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实践型的,书本上没有的,或者有但是不容易找到的,比如怎么待人接物,比如怎么搬砖,毕竟每个人搬的砖都不太一样,有很多技巧在里边。这类知识非常关键,往往是立竿见影的,而且事关重大,必须优先掌握。

如果你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全新的这类知识,我劝你啊,真没必要看书,看啥书,要啥自行车。商人们这一点特别明显,他可能不咋看书,但是在一直解决问题一直在持续学习,时间长了非常了不得。

但是对于99%的人来说,进入一个新环境半年之后就稳定了,没啥新知识摄入了,你们感受下是不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经历一段时间痛苦的爬坡之后,迅速就稳态了,没有新信息摄入了,通过我们之前的描述,你的时间账户上数字在变小,你没有新负熵流摄入,你这个系统在加速衰退。。。这时候就得想想办法。

另一类知识就是书本上的知识,这类知识一般用处比较小,依赖大规模的积累,大规模积累后会出现“涌现”效应,就跟冲厕所时候会出现一个漩涡一样,单个水分子没有漩涡这个属性,但是聚集在一起就有了。科学家众里寻他千百度,突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家的进展,就是因为他的突破是在他的积累上“涌现”出来的,是规模的产物。知识越多,涌现效应越明显。

上班族怎么积累呢?我一般每天强迫自己看两页书,对,两页是硬要求,事实上吧,最难的事就是坐到书桌前翻开书,只要翻开了,问题就解决了98%了,经常可以看一二十页,所以一本书用不了多久就看完了,然后再迭代这个过程,每年看的书越来越多。

而且读书过程中,有个消化阶段,也就是说怎么在脑子里溜达一圈,吸收下,之前我们讲编程的时候,会说把代码自己敲一遍嘛,读书过程中肯定没法把书抄一次,我的套路就是把get到的新知识发一条微博,再加点之前的东西进去,时间长了,对读过的书有个记录,练了笔,而且也吸收了一遍。

此外,这几年有个很不好的趋势,叫碎片化阅读,为啥说这玩意不好呢?因为人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也就是说你记住的所有东西都依赖你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个原始人看到了泰坦尼克号他是想不明白这是个啥玩意的,但是你就算没见过泰坦尼克号,你也见过别的船,两个一关联,就大概猜出了这玩意应该是个大一号船。碎片化的东西由于缺乏“触点”,和现有知识连不起来,下次想用的时候也想不出来。

我刚才说自己组织语言写条微博记录下新知识,就是把新知识和已经有的关联一下,如果新知识连不到你的“认知树”上,很快就忘了,就跟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而且学习本身依赖规模,你对一件事了解的越多,学的越快,就好像你是个木匠,你只学会用锤子,基本毛也搞不出来,后来又学会用锯子,配合锤子就可以搞出点啥来了,再后来有了刨子,凿子,工具箱全了之后,能折腾出来的东西越来复杂,并且别人鼓捣出来的东西你看一眼就明白了个大概,折腾折腾说不定就复制出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摘自公众号,九边,作者二号头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