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读得透,比读得快更重要
这本书的全名是《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作者是樊登老师。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是”读懂一本书“,但主要内容其实是在讲如果讲好一本书。听起来有点文不对题,但想想樊登老师的身份和职业就会觉得这并不奇怪。在樊登老师看来,读懂一本书的最好方法就是能把它讲出来。
樊登老师是”樊登读书“的创始人,虽然现在也会请很多老师和和行各业的人来讲课,但最初这个品牌却是靠樊登老师每周讲一本书打响的。作为”樊登读书“的会员,我最喜欢听的还是老师本人讲的书,我也受他的影响愿意去读更多的书。
樊登老师相信读书的力量,因为他自己就是因为读书而过上子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说: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那些让你冥思苦想的问题——关于爱情、升职加薪、创业,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而且大部分都已经被人解决,写成了书。
解决困惑,是大多数人重拾书本的动机。樊登老师也是因为在央视做主持的时候感到焦虑,才开始试着再次通过阅读来改变不满意的现状。
但读书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因为它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效还可能不明显。因为阅读是一个辛苦活,它特别需要读者做深度思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教育环境使然,思考成了一件稀缺品。不思考,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转化,自然难见成效。
很多人都想轻轻松松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随随便便翻完一本书,就觉得自己应该记住,记不住就会失去耐心,这是典型的急于求成。但事实上是,学习根本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若是真的轻松,就不会有人去研究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了。
但不轻松不代表不快乐,对于那些对求知如饥似渴的人来说,获得新知也许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了。越是有难度的事,越能给人带来持久的满足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享受。
可是,我们总是习惯追求捷径。樊登老师说,有人说自己读过很多书,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实际上,他是现代人“偷懒”的一种途径,它不能解决你阅读的根本诉求。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就是我。这其实不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去年就读过,我记得当时自己一口气读完了电子版。但这次再读,我竟然像是完全在读一本新书,对书里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现在想来,我那时只是希望在已读书单里尽量多添几本书,以慰藉自己那颗焦虑的心。对于一本书,读完就读完了,从不会去思考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纠正了自己的哪些错误认知,对以后读书又有什么帮助。
就在上个月,我还是在一味探索读书快的方法,但其实我早就被提醒过这种方法靠不住。因为读书边快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当你读的足够多,懂的足够多,读下一本书时需要付出精力的地方就越少,速度自然会快起来。
可我却对本该早就明白的道理,视而不见。对于我这种不认真读书的人来说,读再多的书也只是摆设而已。读与不读,并没有任何区别,相反还浪费了不少时间。
所以,真正节省时间的读书方法,不是去寻找什么快速阅读法,而是读一本书就是一本书,把一本书读懂弄透,将书的价值挖出来,转化为自己的实践。
按照本书的说法,真正吃透一本书的最好方法无疑是把一本书讲给别人听,因为教是最好的学。不过我觉得这个方法离大多数人太遥远,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连读书笔记都懒得做,更不愿意为一本书写读书心得,何况是讲书。想想都累。
但我们仍然要尽量去试着读透一本书,我们不必以讲书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可以尽量多做读书笔记或者思维导图。动笔就会动脑,过程虽然不舒服,但却是有益的。纵观那些真正从读书中获益的人,没有一个人是读书不动笔的。
一味追求读书的数量的人,多半是想用量变引发质变,但也许这是一个误解。所谓量变引发质变,不是只要数量足够多就会引发质变,而是每次量变的同时会产生一些轻微的质变,当这样的微小质变积累的足够多了,才会产生看得见的质变。
换句话说,如果每本书的知识都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变成能力,再多的量变也是一种沉没成本。如果这些书根本不曾在你身上留下痕迹,读再多的书也是无用的。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无戒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