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民国传奇之“谢客”往事

2020-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浅木sun

“谢客”往事

1

公元一九一六年,农历丙辰年。这年是多事之年。

今天却是个好天!旭日突破江南的梅雨云层,霞光万丈,杭城一片明媚。

浙江省新任都督吕公望先生,他早早地吃了早饭,一身便服,坐上小轿,从都督府出发,前往琵琶街口而去。

一到街口,喧哗的人声,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先生下轿,挥手让小厮先回。走进巷口,是一城之冠的蔡家馄饨,香飘四溢,食客如潮。此街甚小,街上都是挑廊木结构,花旗松廊柱,顶上是藕节状的楼栏,各种雕花小件装饰其上。

路上不时有长袍长者,脱帽行礼,向吕先生打招呼。

“都督!”

“戴之,又来看种德啦!”(吕公望,字戴之)

公望微笑着,微微颔首,直奔“德顺号”而去。

琵琶街是条小街,这条小街却是因为蔡家馄饨、供奉曹大将军的龙吟庵和打铁的“李德顺”铁号而闻名杭城,其中最出名的还是“李德顺”铁号。先生要去的正是以打“肉斧”、“斩节刀”、“司工刀”和“厨刀”闻名的“李德顺”铁号。

一省都督微服出行,吸引了众多的眼光,有不少行人好奇地保持一定距离跟在后面。公望丝毫不以为意。这条巷子,他已经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了。在民国建元前,他尚无要差,每星期日,与好友徐君素珍,胡君俊卿,吕君仁斧,王君亮熙咸会于此。一群好友,喝点永康老黄酒,春夏有黄鱼,秋冬有肥蟹,把酒问诗,好不快活。

神游间,已经走到了“李德顺”号打铁铺门口。

李德顺号的当家掌柜不叫李德顺,叫李种德。他右手牵着四方风箱,熊熊火炉在旁,左手抡个大铁锤在打一把指挥刀。他抬眼看到吕公望,嘴角扬了扬,拿起一杯放在风箱上面的茶:“望,你来啦!先喝杯茶!”(永康人叫朋友名字,习惯叫最后一字,以示亲近。)

吕公望拿起茶杯,一饮而尽:“谢客(种德之土名,永康话,谐音xian kai第四声),这是雅川今年的春茶?”

叮叮的打铁声不绝。种德也不多说,点了点头。

“人人都说龙井好,我却还道家乡茶好啊!那个醇厚,原生态。”

“你进来先随便坐,等一下我给你看看新给你打的指挥刀!”

围观者众。有不详事者,见一个打铁店的老板,对一省都督如视常人,不免诧异。

有熟识内情者,在旁自豪地说:“侬不晓得,谢客和戴之可是过命的交情。”

讲完,不管别人听得懂听不懂,手抡纸扇,摇头晃脑地走了。

2

杭州、琵琶街、明记、李德顺,四方钢印细节图

夫君在执业,种德夫人邵氏迎将出来:“戴之,恭喜了,革命成功!大业告成。应征已经在里面等你!”

说话间,二位青色长袍的青年跑将过来,边跑边嚷:“戴之,你这方功业,实乃我永邑之光荣也。”

前面这位才俊,就是日后曾任国民党浙江军管区司令部征募处少将处长,“国大代表”永康芝英人,应征。另一位是同乡人楼同生。

吕公望将帽子递给邵夫人,在中堂落坐,刚刚轻松的表情却凝重起来了。他对着应征摇了摇头,用手蘸了茶水,在八仙桌上写下了:“北平,袁。”

应征若有所悟,不语。

此时,谢客拿着一把刚打好的明晃晃的指挥刀,走了进来。

“望,你看,新的都督指挥刀,你看如何?”

众人一阵惊呼,聚将过来。只见那指挥刀,刀刃细薄明亮,刀背厚实沉稳,刀身矫若飞龙。吕公望用中指轻轻叩击,只听得龙吟之声隐隐传来,叹道:“永城自古以来乃五金之乡,在杭城赖李德顺号发扬光大啊!”

公望抚刀脊,侧面有烙印,印文是 “李德顺”,不由笑问:“我辈之中,书法谁最了得,最为值钱?”

应征沉吟后说:“乡人之中,应均最是了得,以魏碑入行入草,力道苍遒,自行一脉。至于我们辈,当属戴之,戴之小楷,非是薄有文名,而是深有文名啊!”

楼同生及邵夫人等都附合:“确实确实。”

吕公望摇摇头,从旁边的几案上拿了把菜刀。只见这菜刀的刀脊上刻有几方铭印:“杭州”、“琵琶街”、“明记”、“李德顺”、“陆角捌”。

带有数方印戳的李德顺菜刀

公指着印缓缓地说:“肯定是谢客的字最好!现杭州,剪刀有张小泉,剃刀有潘顺兴,而厨刀唯有李德顺啊!这可是金字招牌!诚信无欺,字字如金!”顿了顿,将刀放在桌上,慨然又道:“现今时局动荡,部队也需要良兵利器,我们也需要李德顺这样的军刀和刺刀上阵杀敌啊!”

众皆然。

谢客在旁,并不多语。邵夫人拉了拉他的衣服,盈盈拜将下去:“谢谢都督金口。李德顺依先生所言,将开展军需业务,不负都督所望。”

吕公望走出中堂,到了庭院之中,抬头望了望北方:“得李德顺襄助,自是便利,一举多得。我现在担心的还是时局,我已经邀约中山先生今夏来杭,讨教国事,给浙江百姓指明点方向,少受战火之乱啊!”

几个人随即在庭院中摆出茶席,讨论起浙江光复之后的事情,吕公望也认真地和谢客交待军需刀具的事情。

闲聊间,邵夫人已经治具酒炉,准备午膳。

3

真如吕公望所言,不久后,袁世凯倒行逆施,推行帝制,浙江在吕公望带领下,通电反袁,与蔡锷将军遥遥呼应。两月后,吕公望正式被北京的段祺瑞政府任命为浙江省督军兼省长,后又特封为陆军上将军衔。一九一六年夏,孙中山先生应吕公望之邀,再次来杭。

这些暂且不提。

“李德顺”号在浙江光复前已有盛名,有了吕公望的关系,一时更是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的焦点。

有好事者,争相询问“李德顺”号与都督的关系。就这样,一段陈年的往事也才浮出水面。

当年,吕公望不满父母的安排,在丽州城住了一年,嫖赌再加吸鸦片,后来到杭州住永康试馆。因为试学不成,谋事未就,久之竟落魄杭城。谢客在乡人之中,享有侠名,遂投奔。一月,数月乃至经年,公望不去,谢客也不辞。谢客在乡人之中,以度量恢宏及侠气著称,做人和做刀具一样,有口皆碑。同吕公望这样,落难就投奔谢客的,还有姚君允中等人。

由此,积下过命的交情。

患难时的交情,是真交情。一个是公子落难,虎落平阳,历经坎坷坚持革命,终告成功,另一方是名店老乡行侠仗义,相携相帮,成了佳话。

解放前琵琶街地图

4

李德顺号原址

且说生意原本就已经很好,有相当知名度的“李德顺”号,经过吕公望先生的探访,打制军刀之后,生意更加红火,知名度遍弛海上。

雅川因地贫瘠,土地少,出门手艺人多。其中以打铁匠和裁缝最为出名。裁缝以上海的章鸿公为代表,打铁则以杭州的种德公为代表。

“李德顺”号,原创在清泰街巷口坐东朝西一间楼屋底层,精于锻打各种刀具。“李德顺”的经营非常讲究,以“匠心”和“无欺”闻名。经过锻造技术的改良,产品款式新颖,质量上乘,可靠;产品好,价格又公道。种德公为了明示于众,就把自己的信用、声誉、价格都统统烙印在他的产品上,前文提到的几方印就是一个产品上面的标识。

“李德顺”号的刀具,以切肉刀最为出名。剔骨不缺口,切肉断筋不留丝,即使使用了几十年,磨损也是很少,稍稍磨一下,仍然锋利。

“明记”是谨防假冒之意。

因此“李德顺”名号的上佳口碑能传播杭城经久不衰。产业发达后,在杭城的梅花碑又开了分号。

杭城人均知有“李德顺”,不知有李种德,不知有“谢客”。

而远在雅川(雅庄)的家乡人,往往只知“谢客”,略知“李德顺”,不知李种德。

现在的后辈,说起“谢客”,已经是茫然不知了。

5

亲不亲,家乡人,叫“掉的名”(绰号)更亲切,雅庄人不管种德是多大的老板,当面叫背后提,还都是“谢客”两字。

这个名字怎么来,不考,应该是小时候的绰号吧!

种德世居雅川,幼失恃,年仅十岁就到邻村放牛,十五岁到杭城投奔本家“李德隆”打铁店学艺。“李德隆”铁号,也是打铁老字号。出师之后,种德公成家立业,始创“李德顺”铁号。

种德公致富之后,不忘乡人,在杭他给乡人帮助,在家乡建桥修路,赞助寺庙等。最有名的是雅川村黄泥塘到芝英的那条路。昔时,黄泥山是雅庄到芝英必经之路。这条路,有如路名——黄泥山,遇雨则泥泞不止,土没脚踝,有如黄泥塘。种德公幼时放牛,常经此地,他赤脚经历过种种艰难,也目堵行人辛苦。他在杭城赚了钱后,就独资用石板铺砌了这条马路,让上下几处村庄村民到芝英不再受“黄泥汤”之苦。

种德有子二人女三人。二子文藻子承父业,热心公益事业。长子文蔚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毕业,曾任浙江省国民抗敌总司令部审核股股长,中校军衔。七七事变之后,卸任携家眷回乡,他看家乡失学儿童众多,以家乡教育为已任,发动李氏各房用部分常产作基金,创办了“雅化小学”,任校长,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文蔚后因以国事为重,一九四三年重新投身国民抗敌事业,但在金永沦陷之后,积劳成疾,不幸早逝,享年三十八岁。

6

“回首童年无腔短笛,自诉孤苦时,当亦掀髯一笑矣。”这是曾任浙江永康宣平等县知事王亮熙在种德公“七十晋八”寿序里所言。

对于人生经历的苦难,我们可以一笑置之,但对那些对家乡做了很多贡献的人们,我们却要牢记与缅怀。

种德公与其子文藻,对雅庄的功德,笔拙所不能述尽。我们要记得,是以此为楷模,身先效仿,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

丁酉秋月  雅川桑洛 于古婺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