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国风

心理波动的密宗:始觉之力背后的本觉灵明

2020-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徙竹散人

时间能抹平创伤,这个是几乎所有人都应该有所体会的。那体会之后又是什么?如果列一个公式出来,那就是:创伤强度消化量=消化效率*时间。在一定的“消化效率”下,随着“时间”的不断延伸,“创伤强度消化量”会趋向于100%。

再打个诡异的比方,如果生前消化效率太低的话,死了就等于直接摘了这个因子,那这个公式就算取消了。

取消这个公式正是个绝佳的契入点,每个人的生命都开不得玩笑,那就取消“效率”。反过来说,这个公式一定是要趋向于0的,中间阶段再怎么折腾都是自己的事,别人帮不了,更与他人无关,有关的只是有可能把别人也搅得鸡飞狗跳。

“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就是近似取消这个公式的人,或者说他的这个“消化效率”极高。各人对于外界的刺激感受一定是一样的,就看谁能先把心平静下来。

《楞严经》中佛打了一个搓手的比方:两只手搓的时候“热量”自然会起来,双手分开的时候这个“热量”一会就没了,其实什么都没有产生,这个“热量”就是虚妄。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都是一样的,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以及感受到的就是前五识的自性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虚妄。而佛所举的搓手例子是每个人都做过的,这个过程心中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拉据就结束了,此处即实现了上述取消公式的设想。

《楞严经》就是这样用逻辑破逻辑,这个逻辑的本质是相同的,之所以“五色令人目盲”是因为同样性质下所表现的程度有大小不同,人更容易被“五色”所吸引。当我们感叹大海汪洋的同时,一滴水与大海原子结构相同是不被人注意的。

所以,当真的明白了心最终会平静下来,就会看清这中间的过程是多么的不必要。

夫妻吵架遵循的原则是“床头吵架床尾和”,这里的这个“效率”可算作一夜。那如果从吵架开始就能看到明早也必然和解还会觉得此时的争执有意义吗?是否能直接省掉这一行为?而且话赶话还有“揭短”的危险成分在。

若说受不了当时的委屈,那委屈又是什么?仔细体会一下,不过就是当时的“心塞”,它本身就是要处理的问题:这个“心塞”迟早会过去,那不如当时瞬间就把这个过程走完,只要心平就必然气和,吵不起来的。

苏轼的《留侯论》开篇就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说明这“心塞”是过不去了,而“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便是这“心塞”瞬间处理完毕,心境归于平静的“心悟转法华”。

至此方知冯友兰说《庄子》哲学能“取消问题”的真意,它是一种高速处理心境的真功夫。

《法华经》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灯光便是前一个光流瞬间灭了后面又立即补充上去,看不出承接;海浪也是前一个浪头下去后面紧跟着上来,不见其断续;最明显的要数动画片了,更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这些不间断的光流、浪头或者动画就像是人一个接一个的念头一样,倘若能一个个瞬间处理完毕也就是明白每个念头都终将平复下来,就能让人心头如光明亮、如海广阔、如动画活泼,这是内在,而在外界看来却是静谧、自然而深邃,如如不动的生机勃勃,而不是畏惧念头般的枯木死灰。

枯木死灰的确没了烦恼,却也丧失了灵性。灵性是属于人的最深邃处,可以想象一下人类在没有产生语言之前也是要交流的,否则失去协作单打独斗就不可能生存下来。

灵性的交流是准确无误的,而歧义恰恰是因语言文字才产生。所以,能捕捉灵性就省去这许多的心理过程。道理放进脑子里就会阻碍这个过程,不管这个道理是寻常意义上的对还是错。

许多人觉得自己懂很多道理,但懂得越多越痛苦,以至于开始对自己是个“好人”却总是吃亏,别人都是“坏人”却过得很好而越来越不满,甚至要把自己往一条“做坏人”的路子上去引,根子就在这里——正是这些道理才产生的这些心理过程。

“灵性”是觉察“动机”的法门,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能觉察自己的“动机”就能明白,无论别人拿怎样的理来跟自己掰扯都是没用的,想搞就变着法的一定要搞;

能知己,就一定能知人,此时也是“灵性”觉察,既然铁了心要找我的变扭,那我说什么道理都是没用的。

于人于己都是同样的道理。

能保持“灵性”觉察的人就不会困惑,不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内耗中,内心的矛盾可以彻底打败一个人,如抑郁症或者精神分裂等,这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于是,只要摘掉抑郁症患者脑子里的那些道理,基本上也就能好起来了。

历史上有个很经典的案例,《史记》载: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刘邦为了逃命三次把儿子、女儿推下车,后来自己老爹被项羽抓住,他还要跟项羽分吃自己老爹的肉,完全没有底线,如此之人怎么可能抑郁?别让碰上他才会抑郁,反而是项羽被他这幅样子气得半死。

还有司马懿,活得那叫一个久。《军师联盟》把这段表现得相当精彩:诸葛亮送了女人衣服给他,他不但不生气反而穿上后还问身边诸将“合不合身”,并跑到蜀军正对岸高声手舞足蹈朗诵《出师表》,诸葛亮只能叹道:知我者司马懿也。

这里不是提倡做人要无底线,而是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来印证心理问题的发生机制。

老子亦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要“损”的就是那满脑子的道理,所有的道理放到更大的格局空间里都是相对的,《范蠡救子》的故事是个很好的启示。

寻常人所谓的道理在佛家看来就是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统统是自缚的枷锁。

谁曾闻天何言哉?老天只管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