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
先看几个例子:
1、王女士的儿子成绩很好,大学毕业后想去大城市闯荡。王女士知道儿子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找到一个高薪职位,但是她总是忍不住想,万一失业了怎么办?万一遇到危险情况怎么办?她以脱离母子关系相威胁,要求儿子留在本地当个公务员或者中学老师。
2、张先生在下班后接到老婆电话,让他去超市买点菜。他到超市一看有很多东西都是家里正好需要的,吃的喝的用的买了一大堆,结果回家后被老婆强烈批评。
3、周小姐的新工作不太顺利,不过更让她难受的是她这几个月常常感到肚子疼,最近更是发展到持续便秘的程度。
王女士应该去调研一下北上广深的失业率情况,张先生应该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周小姐应该去消化科看医生,对吗?不一定。
王女士从小在贫困和动荡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使她养成了焦虑的思维习惯。焦虑这种情绪会让人倾向于悲观的判断,总是认为事情会往坏的方向发展。张先生逛超市的时候,他已经很饿了。饥饿感不但会让人想要获取食物,而且会让人下意识地想要获取其他东西。周小姐肚子疼是因为她每次跟老板谈话都感到很害怕,工作压力和不安严重影响了她的消化系统。人的肠道神经系统号称是“第二大脑”,能直接跟情绪形成反馈。
他们必须学会观想自己的内心,仔细分辨各种情绪,才能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否则出了事儿都不知道怎么出的,错误都不知道是错误。你需要了解自己在那一刻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想要什么,到底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才有可能改进身心。现在的人缺少的不是外面的信息,而是内心的信息。
碰到“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置方式:
有人遇事总“上头”,来情绪了不管不顾啥都干;
有人知道自己正在被情绪困扰,甚至知道自己可能有长期的情绪问题,但是没办法;
有人能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遇到事情会主动“想开点”,比如转移注意力、想象美好的场景、设定容易完成的短目标自我鼓励,但在真正的考验面前不值一提;
有人能办大事,把自身当做一个系统,随时监测一丝一毫的情绪变化,动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正所谓“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芸芸众生,每个人需要修身养性。
来自万维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