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 遇丧不歌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意: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这两章关联比较紧密,可以合为一体来讲。有的版本就把它断为一章。
孔子是一个感情比较深厚的人,遇有丧事时会影响到自身的情绪,人在悲伤情绪影响下不能好好吃饭,孔子也是如此。当然遇到这样的哀事自然也不能够无视之,如往常一样唱歌。
《论语》多记录言说,这可以说是孔子的身教。用他日常生活中的个人行为,来表现他的仁心,及对他人悲事的恻陷之心与同情。“仁德以人性为本,人性,并非善恶之分,实则推己之心及于人情。”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就非常在乎身边人的心情,并将心比心,在感知他人情绪的基础上,予以回应与照顾。这种同情或者恻隐,很隐忍地平常,但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是人类相互联结的一种基础。
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礼仪的表达,我们今天去殡仪馆告别已逝的人,是怀着悲戚的心情与往日回忆的感伤,对已故人的惋惜,发自内心的送别这最后一程。衣着庄重,表情严肃,这都是基本的约定俗成的要求,是一种社会上的合理性行为。
而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是对当事者的深切安慰,逝者已逝,还有人记挂他们为他们感伤,对于家属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籍。
其实也是在说怎么样做人的道理,一个常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情怀,对他人的同情怜悯对他人的仁念,是一个人情商的具体表现。在相应的场合要有相应的情绪表达仪态要求。如若去参加一个喜宴,哪怕本身有再不愉快的事,哪怕找借口不参加,也不能说黑着脸让人不舒服。若是如孔子所言这般悲戚的场合,你有很高兴的心愿达成,也不能不合时宜地表达你的兴奋之情。凡事皆有度,有章法,不是随意而至。
明张居正:“此乃是不忍之心,古之帝王见百姓之饥寒困苦流离死亡,则必为之减膳、撤乐,急急救恤,即是此心。有天下者能推此心以仁民,则无一夫不得其所,而仁覆天下矣。”由小见大,见微知章,观人如是。
也从侧面说明孔子的日常是个十分感性细腻的人。平日里喜欢唱歌,或者是教授乐理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