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今译·豫见秋雨」

2018-07-22  本文已影响22人  函数

一、背景信息

非常有幸在吴晓波郑州书友会得到了余秋雨老师在郑州举办的「古典今译·豫见秋雨」演讲的门票。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当代文学大家的魅力和底蕴,也了解到了古代文学对于今天的意义。

报告厅及宣传海报
会场爆满
余秋雨老师

二、分享内容

这次分享的主要内容是余秋雨老师的新书《古典今译》的内容宣讲。

从屈原的《离骚》到苏东坡的《赤壁赋》,他将中国古代历史上风格迥异的十篇古典美文重新演绎。他讲到,我们要对古代的优秀文化进行选择,选择其中的现代力量,寻找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美。把这些美好和力量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减轻年轻一代的历史包袱,让他们在最有创造的时代进行创造,然后我们的民族才能轻松上路。

如同黑格尔所说,我们不要老是去翻历史的灰烬,而是用手伸向灰烬里面有余温的地方,看能不能重新点燃。就像德国在18世纪,19世纪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哲学家的原因一样,他们是在继承了古代优秀文化之后的再创造。我们今天也是要发掘、了解并学习古代文学中有现代意义的内容,而不是全都要学。而这这就是《古典今译》所做的试验,用现代方法来阐释古代文明的魅力,重新点燃历史的余温,推动我们继续前进。

三、书中十篇古文的现代意义

余秋雨老师多年的文学研究经验告诉我们,优秀的古代文学并不一定都具备现代意义,学习的过程要有所分辨,能够古为今用的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内容。


宋代之后文气已散,故不在散文典范范畴之内,明清小说、戏剧上升,没有什么文章。故这本书只选择了宋代之前的散文。

四、感受

分类是重要的底层思维之一,不仅应用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在读书的过程所中也要有所分类和分辨。

只从古文的角度讲,优秀的文章万千,从实用的角度来讲,读“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僧推夜下门”除了增加文学修养外,于为人和处事方面的增益甚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还是多把时间花在可以古为今用的文章上来。

这些古为今用的文章大底有一些相同点:

你看看,这些是不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干货、热文特别爱写的内容。优秀的内容有着不尽的生命力,要多读这样的经典,主动发掘其中不变的底层逻辑,真正做到从中汲取养分,指导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