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7 《一个人需要许多土地么?》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我偏偏没看透。
—— 2018年的叶小静
”
一个简单的故事
很短的一个故事,全文不到两千字(数字是我瞎猜的,但真的非常短),10分钟不到就可以看完。
情节也不复杂,讲一个农夫坚信自己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要是有足够的土地,别说人,就是魔鬼也吓不倒我。”
魔鬼恰好听到了这话,想跟他较量一番,于是设计给他许多土地,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了地就什么也不怕。
于是,农民遇上一桩划算的买卖,只需要一千卢布,就可以买一天的土地,即一天之内,农夫能走过多少土地,这些地就都归他。
故事的结局是:农夫为了想要更多的土地,把自己给累死了。最终被埋进一个不到一米的土坑里。
一个简单的道理
够简单吧?简单到我看完简直觉得这农民太弱智了,自己能走多远自己心里还没点数?
但这个念头冒出来没一会儿我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我突然意识到:过去的一年,我自己的行为跟我口中这“弱智”的农夫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一年,我干了什么呢?
大概是近乎疯狂的线上学习。
都说2016年知识付费兴起的元年,但对我个人来说,即将过去2018年才是我个人“知识付费”的高潮。
粗略地估算,各类线上学习花费在15000左右。购买纸质书和电子书(有记录的)约3000元。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字,我自己都被吓了一跳的。
你说我有没有学到东西?肯定是有的,并且按性价比来讲的话,我过去一年从中收获的价值,远超这个价格。
我被吓到的原因是,在我所有付费的学习项目中,有一大半是没有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的:
要么没学完;
要么为了赶时间而不自觉地加快了学习进度,有时候太忙了,直接敷衍了事;
甚至有一些花了钱,根本就没学过(这部分要么内容质量低,要么设计跟我不搭,当然也有些是纯粹因为懒)。
曾经有段时间,一个朋友问我说,你一天要打4个卡?我说,还有4个是不用打卡的?
我回想了一下我当时说这句话的心情,大概还挺骄傲?
虽然后来觉得累,意识到不对劲,但骑虎难下,不断地质问自己:钱都花了,怎么能不好好学呢?
沉没成本心理作祟,越陷越深。
现在想起来,我这种盲目参加多个学习项目而导致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行为,和故事里为了得到更多土地而把自己走得累死的农夫有什么区别呢?
都是太贪心。
为什么看不透?
为什么会贪心呢?
我个人对学习的贪心,最根本的原因是无法抑制的知识焦虑。
这里面既有大环境的问题,也有我自己性格的问题。
大环境上,各家自媒体都在不停地贩卖焦虑,让人不知不觉地深陷其中。各种线上学习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加上不少商家把学习当生意来做,各自促销手段轮番上阵,很容易一不小心就中招。
最可怕的是,学习上的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总能轻易地让人忽略花钱的负罪感,甚至有一种“我花钱是为了学习”的优越感。
而个人性格上,我自己本身就很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且兴趣过于广泛,什么都想试一试。再加上工作原因,总想成为博学多才的老师,所以总有很多想学的东西。只恨自己一天只有24个小时和一个大脑,没办法学得更快更多。
读完故事的一瞬间,我嘲笑农夫对自己的体力心里没数,我自己又何尝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过仔细的分配?
因为给自己布置了太多线上学习的任务,又有被完美主义困扰,认为一旦开始了就要做完,我不得不减少其他活动的时间,比如和家人、朋友、同事的相处,比如运动。
我打着学习的幌子,忽略了很多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我笑故事里的人,不知自己就在故事里。
倒不是说学习不好,我依然热爱学习,以后也会继续学习,但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也对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相信是时候给自己减减负了:
把自己从一些任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生活和工作。
学无止境,有一颗好学之心固然可贵,但我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要平衡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学什么,能学多少。
按需学习,多简单的道理。就像农夫买地的时候应该先想想自己能走多远,而不是一味地想要更多土地。
一个人需要许多土地么?一个人能得到多少土地呢?
这大概2018年对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买到不等于学到。按需学习。
文 | 叶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