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牢骚”

2019-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伟嘉豪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头的几句话,它让很多人记住并常常拿来引用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古典老师《跃迁-成为时代的高手》里是这么描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芸芸众生的:信息多变,思想变浅,机会变多,思想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每一个个体都在与外界的持续交换中,感受到能力进阶的压力与焦虑,希望获得适应自身成长节奏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价值,摆脱“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梦魇。

如果我们用狄更斯老先生的话去解释古典老师对时代和这个时代所处的人所处的环境那实在是太贴切了,它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类的发展变化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和平盛世还是血雨腥风中,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的与外界做着抗争和持续的价值交换以达到生存的目的,对很多生活在和平盛世的人,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蒙受祖上荫泽轻松获得财富,对这样的人来说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而对于同样生活的和平盛世的人,既没有祖上荫泽来继承,自身缺乏竞争力,必须靠出卖劳动力获得生活的全部资本,随时面临被取代的可能性,对他们来说这个时代是最坏的时代。

可不幸的是,认为自己所处在最坏的时代的人占据着大相当的数量,他们或许是我们的邻居,同事,或者朋友,他们在你面前或许总是表现出一副乐观开朗,阳光的形象,而你丝毫不会从他们脸上找到他们内心的焦虑和忧愁。难道这些人真的就没有任何忧虑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能说这些人极力掩饰住自己柔情的一面,现代人都是蒙着面纱的内心脆弱者,这是我对这个时代的人性根深蒂固的看法。人不高兴容易冲动,发脾气再所难免;被别人冤枉,内心压抑想发泄出来;遇到烦心事不被人信任想找人倾述这个也可以理解,有时候情绪上的波动后一吐为快都会被别人看做是爱“牢骚”的变现。

现代社会没有不发“牢骚”的人,或许有些深沉内敛,心机重难得听到他们的怨言,没有听到不等于没有“牢骚”,而有些人就个性了然,不高兴就发泄,也就有了发“牢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牢骚”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如影随形般出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身边,只要你是人,就会出现情绪上波动,犯错误自然令人不高兴,随之就是各种的处罚和不信任等,令人压抑不堪。“牢骚”的转化形势也因人而异,男人不高兴了发顾一通牢骚后可以喝闷酒,睡觉,外出旅游等排挤内心的不快,而女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通常都是默默流泪或者找人倾述等。

仔细观察下就会发现发“牢骚”的人通常有几种,一种是工作量很大总是一件接一件没有个结束的时刻,这类人也许能力超强,具有别人没有的稀缺能力;二是工作中总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不能正常进行工作;三是频繁的出现各种问题让人怀疑其能力;最后一种就是总找各种客观理由来搪塞,拖延,被问时理由还特充分,而且一副走遍天下都有道理的样子。第一种人发牢骚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发牢骚或许引起领导的重视,或者缓解下压力,这个牢骚是被肯定的。第二种人有一定能力,可不能正常工作是别人引起的错误导致他不能正常的进行,他发牢骚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思,第三种人发牢骚是由于自身业务水平太低,无法胜任工作,但其有一颗积极向上的热情,发牢骚一是说明自己的能力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或者专门的领域里工作,超出其能力范围就不是他的问题了,他发牢骚即是诉苦也是一种控诉,最后一种发牢骚只能说是部门的悲哀,可这样的人非常有市场,他发牢骚不仅给部门带来恶劣的影响,影响别人的积极性,按理说这样的人早该被清除掉,可你别说,这些人后面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某实权人物无限的链接着,让每一个准备动他的人心里掂量这自己的前途,真是有了这层有关系,这些人牢骚满腹,工作不力,还不被处理反而收入不低,时间长了,关键产品也不敢给他了这些人活得还更滋润。这就是目前社会之现象。

“牢骚”是人类社会发展生息的产物,有人存在,就有阶层,有阶层自然就会有不平等,不平等下的产物自然需要讲理的地方,可事情往往不是按照他的主观愿望发展,面对明明自己有理却输掉官司或者前程的要么是揭竿而起,要么横眉怒目拔刀相向,要么牢骚满腹,满嘴怪话。对揭竿而起的那些人物不是后来称王就是被杀头于闹市,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就是这个例子。而横眉怒目而拔刀的人相比较揭竿而起的人少多了,这些人普遍缺乏大智慧,但又不甘心被人欺凌,所以头脑一热常做出傻事来,后果不是赔钱就是进大狱,面对被法律责罚时候后悔不止,但嘴皮子还不服气,典型的垂死的鸭子状。而偏偏是那些面对不公平或者被玩弄的芸芸众生,这些人即不是揭竿而起的那类有领袖气质的人物,有又不具备横眉怒目的莽夫性格,在不公平面前他们顶多就是怪话连篇,名义上自我解嘲,其实就是出口恶气,“牢骚”成为他们出口恶气的代名词。前两种人物一般没有什么“牢骚”话,他们一般用行动来代替自己的声音,追求的是“要么英明永存,要么遗臭万年”。可以说,“牢骚”尤其固定的生活对象,常出自市井小人,无聊庸人,穷酸文人等。所以,一般人基本听不到某大人物发牢骚,说算话的时候,大人物说些官话,套话那是工作需要,说“牢骚”那就是对工作和事业的抵触,所以只有普通大众生活的周围才是“牢骚”活动的温床,而制造“牢骚”的人也必定是普通人物,只有他们有这样的条件和待遇,可以说“牢骚”满腹的人一定是普通人,普通人才说“牢骚”话。当普通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经过大脑,上下嘴唇一分开,什么不和适宜的话都敢说,什么不入流的话都敢说,这些人或许生活坦荡,行事率真,可结果是事情也做了,还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此,我们发现“牢骚”过后带来的副作用远大于口直心快前的那一瞬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扭转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好事不出门,坏事千里传。”你心直口快的后果就是你成为众矢之至,所谓枪打出头鸟,出事了总要有人出来解决问题,总有人要承担责任,发牢骚说怪话或许不是主要承担责任者,但连坐的责任还是要有的,或许在来个秋后算账也是说不准的。当然被清理的永远都是没有和实权人物链接的那些随时可以被替代的人物。

从以上可以看出,发牢骚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被清理打击,这种人一定是那种屌丝级的人物,随时可以被替代的,职场上这类人最危险;还有一种发过牢骚后什么事情没有,这类人有靠山,发过就发过了,是人都要发牢骚,关键时候靠山出来无关痛痒的一句话就立刻解人燃眉之急。

“牢骚”不是随便可以发的,靠山总有倒台的那一天,所以发牢骚前最好想清楚后果。与其发牢骚泄恨不如思前想后,三缄其口,给人留下个内敛沉稳的印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