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电之前的乡野生活
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阴历七月十六那天晚上22点,看见月光洒满阳台,如同白昼,我还尝试着观察月光下是否可以看书,一比划,还真可以,一方面庆幸年近花甲了、用眼用了一辈子而视力倒是损耗不大,另一方面则是慨叹这月光真是明亮、澄澈、柔和,似乎唾手可得。可惜当时着急忙慌要洗澡,就没有顾得上拍照。
到了十七的早上看友友的文章,发现好几个友友都在说什么“超级月亮”,不免为十六晚上没有多瞅几眼这难得的明丽月光而遗憾,于是想在十七的晚上仔细凝望一番。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晚上的夜空是白云如雾,不断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漂移,月亮偶尔从厚密的云层探出头来却又转瞬即逝,终究是没有看成。到了十八凌晨5点,此时天已大亮,大多数人依然沉醉于梦乡里,自然醒的我耐不住房间的热,转到阳台的竹椅上躺下,抬眼就看见了正在缓缓西落的月亮。月亮依然明亮,天空依然湛蓝,我赶紧站起来,东瞅瞅、西瞧瞧。朝东看,天空已经露出鱼肚皮,晨曦初露呼之欲出,连同这西下的月亮,简直是日月同辉。
看到这明亮的月光,突然就想起了“映月读书”的成语。“映月读书”与“凿壁借光”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发奋读书,但因为家境贫寒而只能借天光或灯光来照明。不管是凿壁借光还是映月读书,都没有干过,小时候的每家每户之间都有一条用于通行的巷子,凿壁自然就不可行,更主要的是我们在读小学的时候基本上是半工半读,小朋友特别是男孩子都很野性,更何况乡下人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想读书,白天也是有大把时间的。
现在的农村基本上做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许多人家装有电视机、热水器、空调、洗衣机,或配置有手机、Wi-Fi、电饭煲、电动车,部分区域还有路灯,这方面与城镇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现代化设备走进穷乡僻壤后,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公鸡打鸣不久就起床劳作,或者晚上七八点钟就上床睡觉。
但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生产队还没有通电,到了晚上,如果没有月光,几乎就是漆-黑-一-团。不过,离生产队不远的公社(后来变成了管理区)大院到了晚上,房间里亮着白炽灯,广播站早晚各半小时的新闻节目也通过高音喇叭传向四面八方,显然是配有发电设备的,与周边的中学、供销社、血防站、诊所、食品站等相比,更不用说大队或生产队了,仿佛是两个世界,走过路过,都会心生羡慕。
庄户人家栖息的村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没有通电的。我清楚记得,我第一次在有电灯照明的空间里学习和生活是1979年上了初三之后。在此之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最多方圆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打转转。由于没有通电,还要对柴油灯、煤油灯节约使用,只能跟随父母的作息时间,早一点应着公鸡打鸣的节奏在不情不愿中起床扫地、担水、放牛,晚一点就是在山-墙外百鸟鸣唱中起床了,到了晚上,通常是天黑以后不久就睡觉了,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白天的村子,各种生灵充满着生机,鸡鸣狗吠、猪哼鸟叫。到了晚上,大多数时候可谓万-籁-俱-寂,除了夏季的蛙鸣、蝉叫,偶尔响起的几声惊-雷,梅雨季节的风雨声,数九寒天北风的呼呼作响,个别人家此起彼伏的吵架声,还有就是碰到陌生人之后狗的不停狂-吠,再就是黎明时分的公鸡打鸣了,整个村子就笼罩在一片夜色之中,寂静无声。
在城里久了,有些词就不太用了,比如“满天星斗”、“伸手不见五指”、“晨曦初露”、“晶莹露珠”等,因为离开了那个场景有些东西是见不到的。就说这“伸手不见五指”吧,只要是没有星光、月光和雪光,到了晚上,就到处都是黑-洞-洞的,一米之外,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也正因为这样,加上村子附近到处是或老或新的坟-茔,乡下那忽高忽低的泥巴路尤其是雨天和雪融之后的泥浆地也不好走,入夜后很少有人走夜路,即使走,通常也是结伴而行,小朋友要出门玩耍几乎不可能。
在每个月阴历十五的前后几天,小朋友就巴望着有一个晴好的夜晚,在亮如白昼的月光下疯闹。然而,在乡下,能够见到满月的机会是不多的,一年中难得碰到几次,在月光下小朋友捉迷藏或者嬉戏的场景也就不多见。柔和的月光下,树影重重,人影幢幢,小朋友捉迷藏,一般是一方躲藏,另一方寻找,而躲藏者或草垛上,或草堆里,或猪圈后,或茅厕中,或水沟旁……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同样是月光下,有时候不仅是走夜路,而且是成群结队地走远路,为的就是潜入人家的自留地,惦记的是人家的高粱,这些也成为四五十年后仍然被一些眼下七八十岁的老人念叨的一段好玩却不怎么光彩的童趣。
还有一个不是月光,胜似月光的场景,也会吸引小朋友在晚上走出家门,那就是大雪后。小时候,老家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冰天雪地几乎每年都有,如我一样手脚生冻-疮的人大有人在。大雪后,大堤、麦田、自留地、房前屋后、池塘土坝......白茫茫一片,即使是在晚上,也显得比较明亮,就算爬坡下坡、跨越沟坎,也不费吹灰之力。不过,这是严冬,聚众玩耍是极为少见的。
在没有月光的日子,却能够让小朋友兴奋不已,纷纷走出家门的还有一个场景,同样是因为“光”,也就是本大队或生产队或者附近的十里八乡有人请电影队放电影。小时候看过一些电影,如《红灯记》《沙家浜》《海港》《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卖花姑娘》《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地道战》《地雷战》等,这些电影几乎都是在露天看的,有些是饿着肚子,赤着脚,抹黑走几公里在其他大队看,有的电影还看了好几遍。小时候看电影,我们小朋友往往视之为盛大节日,主要是放电影之前场地四周的灯在四周暗-黑的夜空中显得非常炫目,再加上男女老幼济济一堂,小朋友就图一个“人-来-疯”嘛。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那公鸡打鸣其实就是为了迎接第一缕曙光,那山-墙外的白鸟鸣唱也是因为光而欢呼雀跃,而人同样也是一路在追逐着指引道路的“光”。
(拍摄于2024年8月21日)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