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当马仔
文/泓毅
1
不想当有钱人的作家不是好主持人。
这是从小就灌输给我们的观点!
就事不论事。在最初听说曹云金讨檄郭德纲,还没看到曹云金的讨檄文时,就猜想讨檄无非是因为树下不能长树。尤其是一棵本身个子小的树。
无关其他,徒弟要自立门户,这要求无可厚非。
郭德纲和曹云金的争执,折射出的,正是传统的师徒关系在当代——人人追求自身价值的社会的一种尴尬。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当马仔拜师学艺,要学三年孝敬三年。师父动辄打骂徒弟,徒弟不敢有怨言,还得赔着感谢师父教诲。忍辱负重,苦学数年,为的就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不是为了一辈子给师父端茶做饭倒尿盆。
有些师父明白这个道理,明白徒弟早晚有另立门楣的一天,只要不欺师灭祖,做个顺水人情,你好我好大家好,还能落个双赢。
有些师父不愿意承认徒弟超过自己,也许是忘记了当初自己是如何出道的。倒是煞有其事的指责徒弟不忠不孝,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给徒弟戴上道德的枷锁。
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讲:老师和师父的区别,就在于老师恨不得把他知道的全部交给你,还生怕你学不会;而师父,生怕你学会了他的手艺抢了他的饭碗。
2
小时候,村里有个有名的木匠叫富民,十里八乡要做木工活都找他。富民不仅手艺很好,并且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木匠。
干货从来不拖沓,说三天的活,绝不会四天干完。也不浪费材料,剩余的废料他总能变着法的给主家做点小玩意。
富民前后一共收了八个徒弟。后来,再有父母送孩子来拜师的时候,富民好茶好饭招待客人,说什么也不收徒弟了。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当马仔富民说,徒弟多了带不过来。带徒弟就像打家具,得慢工出细活。给孩子教不好耽误孩子,自己也过意不去。
富民的徒弟,管吃管住年底还给发喜钱。这在十里八乡也是独一份。
富民的徒弟,富民觉得你出师了,不用你自己说,他就会打发你走,去另立门户。碰见农闲活多的时节,他还会给徒弟介绍活计。
后来,听说富民的大徒弟出师几年后,开了一家木材厂,现在是全省木材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它徒弟都是各地的有名的木工
前年,听说富民去世了。几个徒弟用最好的松木板给他打了棺木。棺椁上的雕刻,是最村里人见过最精致的。
富民出殡的那天,八个徒弟扶灵柩,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了,花圈摆了半个村子,黑纱挂满了整条街道。
3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往往都是针对徒弟说得。作为师父,终生为父,既然徒弟把你当做父亲,那师父也应该把徒弟视为己出。
然而,勒克儿子的父亲不多,勒克徒弟的师父却不少。(勒克:方言,勒索克扣)
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衍生到现代社会的例子,博导和博士、硕导和硕士之间的关系就是例证。哪个博士没给导师免费干过几年活?及近而立之年的人,拿着低于平均水平的工资,承担巨大的生活压力,干着劳心劳力的活。很难说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当马仔言传身教。这应该是对为人师者的一个基本要求。一个好的师父,能带出一批优秀的徒弟,能促进一个行业的进步,甚至能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而一个言行不一的师父,只会误人子弟,败坏行业名声,遗臭万年。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个社会说到底,是互惠互利的社会。
感情是一种消耗品。感情是在互相的帮助中产生的,而不是依靠师徒之间的名分凭空产生了。亲情、友情、师徒情,都需要靠不断的相互给予来维系。
感情的忠诚度,更需要双方不断的给予和付出来维护。靠愚昧道德要求忠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人与人之间有知遇之恩也好,再生之恩也罢,不过是当初他缺正好你有。拿着这样的东西去要求回报,也就难说是在积德还是在造孽。
上帝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