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4S16E51🐙 CPHB
码农私人史 (Chinese/Coder Private Hacking/History Book)
v17.5.22
make up with so many nagging
include soul pieces as debug
after review first release
re-back coding for nothing...
前言
近来看过一部剧集: This Is Us
(中文译作: "我们这一天")
故事从父亲生日当天迎来三胞胎开始,
嗯, 戏剧化的是老三在胎中就死了,
所以,认领了同一天被遗弃的黑人婴儿;
随着生活的展开, 同一天生日的四人,
自然的发展出那么多平易动人的细节,
尽管没有外星人入侵之类的极端情节,
却令人不觉深迷,忍不住要看这一家上下: 然后呢?
虽然一种流行的历史观是: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但是,有种当代史是没有历史可以对照的:
计算机技术发展史
历史上以纯粹思辩为工作的职业一向极其稀少,比如哲学家/数学家, 而且从业人数也一直很少.
但是,随着计算机近30年爆发式的发展,以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计算机技术嵌入到手机/平板/手表等等大众智能产品,
将整个人类社会高速的拉入到可计算的虚拟空间中,
而这个空间正是由大量职业软件工程师以纯思辩能力一行行代码创造出来的.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程序员的人数也快速增长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社会族群.
而且,和历史上所有职业有着本质不同:
程序员的终极目标
是创造出人工智能
来替代自己写程序
这种以消灭自身为目标的职业前所未有,将来也不可能再有了.
Google I/O 大会刚刚发布了一系列 AI 服务,
但是,回想入行这么多年, 笔者坚信:
- 计算机技术史和其它历史一样,不应该完全由大公司大事件构成
- 正如宇宙的主要质量组成是至今无法直接观察的:
暗物质
-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因还是广大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如此特别的群体, 却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是可悲的.
虽然, 市面上流传大量的各种科技公司的厂史类图书,
其中只有伟人们的关键决策和公司的伟大失败或是胜利.
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 应该包含具体软件工程师们的私人史,
有位历史专家说过:
对历史不感兴趣是最大的愚蠢
因为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四维的,
除去当下的空间,更加有意义的一维,就是时间;
如果你是位时间无感患者,
就无法定位你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
其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笨
"大学"有云: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所接受的认知顺序却是由人类到国家,由国家到集体,由集体到个人.
被要求无条件地热爱和服从于前三者,却耻于谈及个人.
所以:
- CPHB (Chinese/Coder Private Hacking/History Book)码农私人史
- 计划收集尽可能多的领域程序员私人史,
- 再来对照主流媒体中的技术发展史,
- 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历史,
- 进而对老程序员的何去何从,以及新入行的工程师们,
- 赋予时间感,从而对:
"我是谁, 从哪来, 何处去"
- 这一系列终极问题, 有个正确的思考基础.
进一步的,以本书的撰写为借口,
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和笔者类似,
大多数沉默的永远不可能成名,但是一样热爱技术/生活的程序员,
可能是另外更加重要的动因.
纲要
一种"当下感"的历史陈述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 王朝兴亡更替被描述成一场现代的成功学竞赛;
- 层出不穷的微博历史集中了现代人各种猎奇的喜好;
- 还有对"历史"遗物的极端狂热:
- 流落海外的圆明园,莫高窟里零散物件被高价买回国内
- 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
笔者作为程序员已超过15年, 亲身体验了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
普通工程师竭力挣扎的所有细节,
也终于意识到, 这种挣扎将永远不可能出现在正史以及教科书中,
好在, 也拜技术的发展,
当前只要我们愿意, 随时可以通过各种免费平台撰写/发布电子书.
所以,为自己所在族群写一部历史书的念头就自然发生了.
--- 俗称 geek/nerd/hacker 的族群,
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生物:
输入咖啡和泡面
等一段时间
就可以输出无限多种:
程序/软件/应用/平台/服务/...
但是,我们也是娘生爹养, 一把屎一把尿拉扯起来的,
是什么,或是什么时刻/事件,将我们从普通人变成了程序员?
我们的学习经历, 工作体验, 和其它职业有什么不同?
我们又自发组织成一个个技术社区,来直接对技术进行推动,这又对各大著名公司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等等,
记录/反省/总结以上类似都可以认真挖掘下去的问题,
即为本书的主题宗旨.
因为是私人史和技术史的交织,
所以, 从信息来源上, 计划:
- 技术史, 从公开渠道收集汇总
- 私人史, 召集志愿者采访/追踪/自我撰写
写作要求上,期望如维基百科类似,变成一个可以持久发展下去的
开放工程:
- 建立一个最小框架和工具集
- 使本书可以通过社区自我运营
- 长期增补,每年发布一个版本以供下载/打印
- 最终, 希望形成类似 10.24 码农节的非官方庆祝活动
- 大家一起计算, 程序员这一职业消失还有多少年...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
写实主义的好处是买一奉十
所以, 本书将尽可能的客观记录具体程序员自身的真实学习经验,
和对应领域科技的发展节点性事件,
两者对照后形式什么样的结论,敬请读者自己构造.
目录大纲
- 前言
- 操作系统
- Linux 人物1/2/3
- Windows 人物1/2/3
- macOS 人物1/2/3
- 服务运维
- 数据库 人物1/2/3
- 云服务 人物1/2/3
- 安全运维 人物1/2/3
- 移动应用
- Android 人物1/2/3
- iOS 人物1/2/3
- web app 人物1/2/3
- 智能前端
- 全栈 人物1/2/3
- 智能设备 人物1/2/3
- 大数据/AI 人物1/2/3
- 参考索引
- 后记
每类人物各采写 1--3人
对照人物成长私人史时间节点
在每章尾部给出简要的对应领域技术发展事件
计划
本书的创作规划为 9 年, 整体上大致分:
- 0.5年: 准备团队
- 7年: 通过完成4本专业图书来进入4种不同的领域
- 从而打入圈子, 并进行采访
- 1.5年: 通过运营对应的图书撰写社区,持续的发布版本
团队筹备
团队组成:
- 职业记者一名, 担当采访顾问
- 主创至少两名, 以便相互激励
- 编辑一名, 作为文字校对/第一读者,始终以可出版为标准来要求所有文字的形成
- 志愿者保持在4名左右, 负责联络/线上运营/线下活动组织
召募条件:
- 对 CPHB 工程理解
- 对私人史创作有兴趣
- 能进行简单的英文写作/对话
- 有编程经验优先
- 有写作经历优先
- 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优先
进入流程:
- 内部推荐
- 面试
- 笔试
- 试作: 3000字人物小传, 以及采访笔记
- 任务认领, 开始协同
退出流程:
- 主动申请/内部举报
- 面谈
- 任务交接
- 关闭相关资源权限
- 正式退出
采访模板
关注个人自然成长同技术自觉成长相互印证:
- 之初
- 几几年生人?
-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 儿童时期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 喜欢过什么? 围棋?漫画?军事?...
- 是家庭/地域/饮食... 是什么造就了自个儿的基础性格?
- 窥径
- 高考如何?
- 哪个大学?
- 什么专业?
- 大学时代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 同学们现在联系? 都在作什么?
- 人缘如何?
- 谈了几次恋爱?
- 对人生的规划,女人比重大嘛?
- 什么时候突然发现,自个儿的人生可以自个儿说了算的?
- 怎么进入技术世界的?
- 什么时候,怎么喜欢上的?
- 得趣
- 第一份独立完成可运行的代码是什么?
- 第一份工作同专业相关嘛?
- 什么时候开始用IT 技术作为职业的?
- 怎么开始沉迷于最新技术的?
- 怎么遇到真心喜爱的技术的?
- 自个儿的技术世界观怎么演变的?
- 技术节操怎么形成,又是怎么意识到的?
- 现实
- 自个儿的领导们中,谁对自个儿的影响最大,最久,最深?
- 什么时候第一次升职的? 什么感觉? 喜欢这种感觉嘛?
- 什么时候第一次被降职/创业/下岗...?
- 什么时候想到了独立创业? 怎么行动的?
- 怎么跳槽的? 旧同事联系嘛?
- 各种老东家对自个儿的职业成长有什么帮助?
- 回顾以往,最感谢谁?什么项目?什么机会? 成就了现在的自个儿?
- 以往各种项目中,什么是最自得的,愿意跟孙儿们念叨的? 什么是打死也不想说的?
- 理想
- 自个儿最想作的是什么?
- 如果有机会跟20年前的自个儿说句话,想说什么?
- 技术世界会变好嘛?
- 怎么看中国It 技术圈? 社区? 公司?
- 自个儿能/愿意改变什么?
- 自个儿已经改变了什么?
- 自个儿想成为什么样的技术人?
- 自个儿现在作到了什么程度?
采写流程
- 取得
CPHB
编撰资格 - 开始坚持撰写一篇篇采访稿
- 通过内部交叉和合,进入图书章节
CPHBer 权益
-
CPHBer
即CPHB
记者 - 进入
CPHB
协会名单 - 进入协会列表:CPHB 协会列表
- 优先审阅新进
CPHB
内容
CPHBer 资格获取
- 以自己为采访目标,完成
CPHB
初稿 - 或,独立采访完成任何一位吻合
非著名程序员
标准的CPHB
初稿 - 要求不小于 4.2 万字的中篇,提交到 CPHB 协会列表
- 或,独立获得吻合
CPHB
内容期待的文章授权, ,提交到 CPHB 协会列表
CPHB 流程
- 向目标人物陈述
CPHB
工程,获得认同 - 进行至少三次的当面/在线采访(要求至少有录音)如果是对自己的追忆,可以省略此步骤
- 根据采访记录,涉及的各种背景/数据/人物,尽力进行调查,确认真实性:
- 要求有对应的采访笔记
- 撰写
CPHB
形成有足够阅读乐趣的完整文章,提交 CPHB 协会列表 - 根据
CPHBer
的建议进行扩充/删减, 通过评审,进入CPHB
文稿仓库
采写
每个领域的程序员都有自己专属的亚文化(黑话),
往往几句话就知道你的水平和能力界限,
然后, 就开始针对你的水平开始说 "儿童英语",
这是以往惨烈的经历, 自然形成的自我保护的技巧.
所以, 想接近程序员, 并采访到真正的成长史,
必须用作品进入:
入圈
选择计算机四大主要技术方向,
自学并完成可用作品,并形成电子书, 来完成入圈仪式,
以此为台阶真正进入社区,以结识合适的目标人物来采访;
预期进行的图书写作有:
- 操作系统领域
- Plan 9 配置和日常使用基础
- 服务运维领域
- PostgreSQL 迷你书
- 移动应用
- Kotlin 入门指南
- 智能前端
- Vue.js 结合 QPython 快速完成嵌入式智能硬件应用
目标
- 还原真实的自主成长历程
- 个人角度回顾重要中国软件历史事件的切面
- 给自身以及后学者,留下软件发展史的私人史实
可能引发的复利:
- 对没有日记习惯的程序员,及时形成比较客观的记录个人传记
- 总结出在中国教育制度下进行突破性自主成长的可用方法集
- 给后来者留下工程师文化史記(包含共同的图书/漫画/影视/游戏/...)
潜在问题: 任何媒体的介入都将引发采访人的表演化美化英雄化豪杰化,对策:
- 学习使用 《纽约客》的采写规范 的技巧和原则
- 应该进行大量的周边采访,以便进行交叉事实核定
- 但是,这样一来,采访动机就很难解释,难以进入自然交流的状态
- 所以,要先说明私人史的必要性,发起大家自行回顾,记述,然后在特定场合进行交流
- 或是,在各种线下活动时,对所有讲演人进行采访追踪
- 因为,这些人基本吻合所有条件:
- 愿意分享
- 敢于总结
- 擅长交流
- 可以用社区讲师名录的理由,启动
- 预计三五年,才能出篇靠谱的私人史...
持续发布
在团队形成, 完成主要领域进入,并锁定10位样本目标后,
即: 图书主体内容完成 80% 时,
可以进入持续发布阶段:
- 基于 gitbook 或是其它平台
- 通过 github 组织工程
- 自动关联完成编译和发布
- 设计页面模板, 追加评注插件
- 开通各种反馈/增补渠道
- 在各种社区活动中试读,推荐本书
- 每年程序员节, 发布一个大版本
- 和出版社合作, 对发布版本试印小批量实体书作为技术大会的礼品来传播
- 和直播平台合作, 语音化图书,进一步在不同的阅读场景中推荐
是也乎
多年唠叨爨成书
内里多少糟心血
回望初心NAIVE
伏首作事忘前程
- 17.5.19 好中文间书公司线下课程直播
- 17.5.20 直播录音复听两次, 小组内部讨论一次
- 17.5.21 个人初稿
- 17.5.22 个人和合,追加相关社区基础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