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非“智慧”

2021-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笑拂凡尘

佛教中有一个叫做“般若”的词,世人往往很难理解,甚至很多出家修行的僧尼都理解不了。


那么什么是佛家所说的“般若”呢?下面本人笑拂凡尘,根据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对这个词做一番讲解,供各位参考。

首先,世人大众,甚至一些出家人都把佛家所说的“般若”简单的认为就是指“智慧”与传统的“智慧”一词混为一谈,这显然是错误的,不对的。

“般若”有智慧的成份和含义,但并非单纯的靠“智慧”一词所能概括和说清的。

佛家所说的“般若”,不单单讲的“智”,包括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大到无边无限;而我们所说的传统的“智慧”只局限于在“智”上的一些“点”和”面”上的深挖而并不深研全貌。

传统的所说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聪明”上的一些升华,甚至现在一些人把一些“耍小聪”都称之为智慧了。把“智慧”的定义降低到如此下的地步,这实在是不应该的;而如此来做,与“般若”之意更是相距甚远。

你若不信,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专家们,把赚钱的一些伎俩方法称之为“用智慧赚钱”,还有说成“如何用智慧赚钱”,这些都是不对的。这些采用的都是一些常规逻辑思维和方法而做到的,有一些“聪明”或者“智慧”的成份,但与“般若”无关。

我们所说的传统“智慧”,最大的特点是:遵循完整的逻辑,而难超出逻辑。但“般若”不同,除了具有逻辑特点,还具有非逻辑的,超出逻辑特点。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各种器官感官,来感受感知这个世界,从而以逻辑思维的方式,认为这个世界的样子;但我们很少人从一事一物上,来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样子或应有样子,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之境。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不同的二种情况呢?就是因为人具不具备“般若”所致,确切的讲是“开未开启般若”所致。

其实以上也只是讲了“般若”与“智慧”的一点点差别,实质上的差别还要大得多得又多。

“般若”具有识“四空”,“前后”,“因果”……等能力;非“智慧”一词所能形容。

佛家有“四万八千法门”,但用“般若”智看来:四万八千法门为一法门,一法门即四万八千法门。而这就是“般若”,非单纯的“智慧”所能言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