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生命在中年之后何去何从(一) |摘自《人的宗教》
2018-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麻丽红



《人的宗教》
第二章 印度教
生命的阶段
【第51-53页:】
正如每一天从早上到中午,再由下午进入黄昏,每一个生命同样通过四个阶段(四个生命季节),每一个阶段都拥有特别的倾向,特别模式的反应。
因此,如果我们问,我们应该怎样活呢?印度教回答,那不仅要看你是哪一类人,还要看你是在生命中的哪一阶段。
印度教将第一阶段分为学徒期。
……第二阶段开始于个人婚姻之后,乃是家居期。这是生命全盛期,身体力量到达了顶点,兴趣和精力自然是转向外面的。
他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发挥来得到满足:家庭、职业和个人所属的社区。
一般来说,注意力会分配在三者之间。这就是满足人的三项最初需要的时期:通过婚姻和家庭而来的欢乐;通过职业而来的成功;以及通过公民参与而来的责任。
印度教对于这些需要的快乐实现报以微笑,但在它们开始衰退时也不会事先给予指示。对这三者的依恋最终会减退是自然不过的。生命在其行动和欲望最鼎盛时叫它停止是不自然的。
如果我们顺应着既来的各个生命季节,我们会留意到性和感官的愉悦(快乐),以及生命游戏中的成就(成功)不再新鲜和惊喜的那一刻;甚至在执行一项人的职责时(责任)也开始令人生厌,变得重复而乏味。
当这一季节到来的时候,就该是个人朝生命顺序中之第三阶段走去的时候了。
有的人永远也不会走向生命的第三阶段。
他们的情况可不太妙了……一个25岁的花花公子可能很有吸引力,50岁的花花公子就让人不敢领教了……
……因为看不到生命的另一种领域,他们一无选择地只有抓紧他们所知道的那一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