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用户故事?
为什么要来讨论用户故事
传统瀑布模式下,往往先等产品经理完成了产品PRD文档,然后技术团队再根据这份PRD文档实施开发。
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下,基于完整PRD的才进行开发的模式遇到了挑战,研发团队越重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灵活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比如出现一下状况:
- 阶段规划不合理,产品经理编写完整PRD文档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在项目特定时间交付的情况下,势必压缩开发的时间,可能导致后续的工期紧张,加班加点完成工作。
- 需求响应慢,特别是影响运作业务的需求,如果没有及时响应,则会造成业务的损失,失去抢占市场的先机,如果是乙方团队,响应慢也会降低客户满意度。
- 难以追溯需求源头,产品研发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可能做着做着就忘记了原来的需求了,技术和产品可能就开始了互怼。
- 缺乏对话,需求文档不能承载所有的信息,而且文字的描述,理解起来各个人可能也有偏差,需求文档不仅是一份文档,它更是一种沟通工具,用它来让大家达成共同的理解。
- 价值感低,软件规格书或者产品PRD文档,虽然是大而全的需求书,但更偏向于“如何实现”,而对“为什么这样做”没有足够的描述和对话,也就没有直接的价值感知。
用户故事的概念
拆字理解,用户故事=用户+故事=人+故+事,通俗解释,就是什么人因什么原因做某事。提炼出来就是三个要素,who、why、what。用这3个要素组成最简单一句话的需求描述。
用户故事的组成
用户故事由三部分组成,简称3C原则:
- Card (卡片)
- Conversation (谈话)
- Confirmation (确认)
- Card (卡片)
作为(用户角色),我想要(产品特性或功能),以便于(实现利益)
卡片也称为用户故事卡,相信大家对于这个卡片很熟悉了,虽然大家未必按照这个格式写用户故事。但有些人心中把用户故事等同于用户故事卡 ,如果这样理解,就会理解片面了,卡片只是用户故事最明显的表现方式,它并不是最重要的。加上后面的沟通和确认才是完整的用户故事。
image.png
- Conversation (谈话)
卡片代表客户需求而不是记录需求
卡片需要不断谈话澄清,以达成同样的理解
用户故事代表的是客户最原始的需求,它并不是记录大而全需求的地方。卡片承载的是用户需求故事,而需求细节则通过对话完成。
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它是用来讲的,不是用来写的。
比如一个卡片上代表一个用户故事,它不是需求的全部,而组织相关干系人进行细节讨论,探讨价值和场景,才是最重要的。
而对话往往不是一次性的,用户故事是一个需求源头,刚开始定义的时候可以对话,设计评审、技术评审,测试验收等环节都可以进行对话。也就要求我们,对用户故事进行维护更新和持续迭代。
虽然我们常说的对话以口头交流为主,但可以借助其它工具,比如业务流程图、UI高保真图等等,沟通的目的是我们对需求达成一致的理解和认知。
3.Confirmation (确认)
用户故事还包含“确认”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DoD”,“完成的定义”。这个DoD是大家共同讨论出来的,是大家都愿意遵守的原则。
如果纸质版的卡片,确认部分就可以写在故事的背面,即满足了什么条件之下,这个用户故事才算被满足。
image.png
有了确认条件,技术团队则更明确要测试什么,产品团队则可以确认用户故事是否达到预期和验收标准。
注意,这里的DoD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也包括非功能性,这往往我们容易被忽略,比如易用性、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当然确认条件不是不变的,如果要调整验收条件,也势必影响我们的范围和工期,可能也要调整我们的迭代计划。
用户故事满足的原则
一个好的故事要满足INVEST原则:
- 独立性(Independent)
- 可协商性(Negotiable)
- 有价值的(Valuable)
- 可估算的(Estimatable)
- 小的 (Small)
- 可测试的(Testable)
顾名思义,从字面上大家应该都理解是什么意思了,这6个特性就不一一细讲,用简单的一句话讲下这6个特性的好处。
- 故事之间符合MECE原则,不交叉不重叠,要不然给测试和开发就带来很大麻烦。
- 用户故事强调口头沟通,人人都理解用户故事。
- 好的用户故事传递价值,我们不是工具人,我们做的事情对于用户来说是有价值的。
- 不能估算可能是对业务还不理解,或者还没有做详细的设计,这些都是开发之前要去搞懂的东西。
- 用户故事不等于用例,太小的故事可以合并,太大的故事可以拆分。
- 如果不能测试,也就没办法验收。
用户故事的不足
讲了这么多用户故事的好处?那么它有不足吗?
如果你分解了很多用户故事,可能会发现它们是零散的,只见树叶不见森林,这个时候就要用户故事地图来把故事串联起来。
其次如果是大项目,则难以组织成千上万的故事,此时就需要结合额外的文档实现可追溯性。
本次分享到这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原书,附上电子书链接《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