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祖庭经论释义八 识 规 矩 颂 新 注
唐·玄奘 造 马友生 注
序:玄奘法师为了让后来者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有一个更快的入道门径,他根据古印度护法菩萨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本人的心得体会,特作《八识规矩颂》,每一个颂都是从三性、三量、三境、界地、心所、作用、转依七个方面在说,前六个颂是从世间染法在说,后一个颂是从出世净法在说,全颂是学习《成唯识论》(《唯识三十论》)的整个框架,望学人不可忽视。
![](https://img.haomeiwen.com/i9373866/803aef1e09bc5bff.jpeg)
名相注解
一三性 有漏八识有善、恶、无记三性:一善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自利利他无我为性;二恶性,与善性相反;三无记性,非善非恶无善恶可记。
二三量 有漏八识有现、比、非三量:一现量,能缘之识与所缘之境,此中无任何障碍,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二比量,能缘之识与所缘之境,依语言文字推度分析,如学生听老师上物理动力课,一边在推比一边在思量;三非量,能缘之识与所缘之境,所作出的错误决定,如黑暗中执绳为蛇等。
三三境 有漏八识有性、独、带三境:一性境,现量之境有实有体,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真实之境;二独影境,此境有二:一有质独影,独有影像无有实质,如忆念去过的九华山,意识里只有影像无有实质。二无质独影,既无独影更无实质,如忆念小说中七仙女下凡,意识里无影无质如龟毛兔角;三带质境,此境有二:一真带质,第七末那识虽不带名相分别,由于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真带的有假我质非实我质;二似带质,第六意识带名相分别执名相为实,如说桌子此物未带桌子之质,所挟带的是似木质非实木质。
![](https://img.haomeiwen.com/i9373866/4764e3a0cecf0855.jpeg)
四界地 有漏八识有三界九地:一欲界一地,有世界有根身,有男女之淫饮食等欲,上有天趣(含阿修罗趣),中有人趣,下有地狱趣、饿鬼趣、傍生趣,谓五趣杂居地。此界众生不修定业,随散业所居;二色界四地,有器界有根身,无男女之形无男女之淫饮食等欲。初禅谓离生喜乐地,二禅谓定生喜乐地,三禅谓离喜妙乐地,四禅谓舍念清净地。此界众生由修定业,随定境所居;三无色界四地,无器界无根身,唯有心识活动。空无边处天谓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天谓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天谓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天谓非想非非想处地。此界众生由修定业,随定境所居。
五心所 有漏八识有相应心所有法,分为六位五十一种: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https://img.haomeiwen.com/i9373866/f1468fa0aee13742.jpeg)
六作用 有漏八识各有自体各有作用:一前五识缘色等五尘,能了别凡尘世间的各种事物,即自然界社会界的各种现象;二第六意识能分别和指挥前五识造善造恶,感世间有漏苦乐之果。此识又能转染成净,感出世圣果;第七末那识由执假我为实我,是第六意识造业的增上缘,又是前六识的染净依;四第八阿赖耶识有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等,为一切有情生命的根本。
七转依 有漏八识转依为无漏四智:一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二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三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四第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及各所有二十二种相应心品,即清净的五遍行,清净的五别境,清净的善十一和清净的自识。如是四智及其相应心品,是成佛后所受用的大菩提、大涅槃。
因缘 世出世间一切事物,皆从因缘生。因缘有四义:一因缘(内因),谓八识的自种,是生起事物的依据,好比农作物的种子;二等无间缘,等,谓同等的法。无间,谓生灭相续无有间断。如眼识的自种生眼识,是前念眼识不断开导后念眼识,前后相续无有间断,好比农作物的生长;三所缘缘,前缘谓所缘之境,后缘谓能缘之识,此二分疏所缘缘和亲所缘缘。所缘之境,即客观本质之境,是识的疏所缘缘。能缘之识缘彼所缘之境,随缘自变一份与客观相似之境,此境又为自识所现自识所缘,是识缘境的亲所缘缘。如眼识缘色境,识外之境是眼识缘境的疏所缘缘,识内之境是眼识缘境的亲所缘缘;四增上缘,唯识缘境还要增加的各种条件,如眼识缘色境,眼根(视神经)是眼识的俱有依,是眼识生起的增上缘。好比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空气、阳光、雨水、人工等作增上缘。
![](https://img.haomeiwen.com/i9373866/0ad4e7f29068f3c7.jpeg)
十地 菩萨入圣有十个地位:一极喜地,(初获圣位极大喜故);二离垢地(具净尸罗离诸尘垢);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发无量光);四焰慧地(安住菩提焚烧烦恼);五极难胜地(真俗圆融令合相应);六现前地(住缘起智最胜现前);七远行地(无功用行已到后边);八不动地(任运相续如如不动);九善慧地(四无碍解善说法要);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充满法身)。
前 五 识 颂
颂曰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注解
前五识与三性、三量、三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如灯照物,此中无任何障碍,所缘的量是现量,既是现量必是性境。前五识只有感性认识(寻),无有理性认识(伺),虽不带名相分别,由受第六意识支配,故能造善造恶非善非恶,此五通善恶无记三性。
前五识所居的界地:欲界一地,前五识都有;色界二地乃至五地,只有眼耳身三识,无有鼻舌二识;无色界四地,无前五识。
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一遍行心所有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心所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三善心所有十一: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心所有十:一中随烦恼心所有无惭、无愧,二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根本烦恼有贪、瞋、痴,一共三十四种。
颂曰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注解
前五识所起的作用:眼见色,依眼净色根(视神经)生起的识,名眼识。耳闻声,依耳净色根(听神经)生起的识,名耳识。鼻嗅香,依鼻净色根(嗅神经)生起的识,名鼻识。舌尝味,依舌净色根(味神经)生起的识,名舌识。身触尘,依身净色根(触神经)生起的识,名身识。眼识缘色境有九缘:一眼识的自种是生起眼识的因缘,二前念眼识不断引生后念眼识是生起眼识的等无间缘,三第八阿赖耶识是生起眼识的根本依,四第七末那识是生起眼识的染净依,五第六意识是生起眼识的分别依,六境界是生起眼识的所缘缘(有疏所缘缘和亲所缘缘),七眼根是生起眼识的俱有依,八眼识缘境要有一定空间,九眼识缘境离不开光明。耳识缘声境有八缘,依眼识九缘除去光明一缘。鼻舌身三识缘香味触有七缘,依眼识九缘除去光明空间二缘。前五识观察凡尘世间的各种事物(色声香味触),鼻臭舌尝身触,此三根与三境要相合。眼见耳闻,此二根与二境要相离。世间凡愚认为,五根与五尘的关系,是根(有知觉神经)对境的直接感受,很难知道根中潜藏有识的功能种子,这种无形无质的功能种子,却有他缘境、变境和现境的特别作用。如眼见色,根境相触引生了根当中的眼识种子,眼识在缘彼外境时,此识随缘自变了一份与客观相似境,此境又为眼识所缘,有情所见及的境,只能是识内境非识外境,故名唯识。耳识缘声境、鼻识缘香境、舌识缘味境、身识缘触境等,亦复如是。
颂曰
变相观空为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注解
前五识的转识成智:大乘修行须经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五个位次,前二谓地前菩萨(凡夫菩萨),次二谓地上菩萨(圣者菩萨),后一谓佛。菩萨初次见道时(登欢喜地),所得的是根本无分别智,所证的是诸法的空性。由得根本无分别智后,能变种种名相而无执着,谓后得无分别智,但在事理上(根本、后得二智)于世出世圣果(大菩提大涅槃)还不圆满,谓“变相观空为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何以故?前五识都是依第八阿赖耶识为根,要第八阿赖耶识转依为大圆镜智后,前五根成了无漏的净色根,前五识才能圆满转得成所作智。说明菩萨见道后,在转依位中还得数数修习转染成净,直至成佛后前五识所作之事:一度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二度地前资粮位菩萨、二乘(声闻、独觉)和人天乘现丈六金身,三度三恶道众生(地狱、饿鬼、傍生)现随类化身。
第六意识颂
颂曰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注解
第六意识与三性三量三境相互之间的关系:第六意识缘法境(法处所摄色),只有影像无有形质,加之有寻有伺随名相分别力强,既周遍法界又变幻莫测,无处不是。此识根据前五识提供的感性认识,或独自而起的意言境,又指挥前五识,故通三性三量三境。此识现量缘性境,比量缘独影境,非量缘带质境。
第六意识所居的界地:三界九地都有。此识造善造恶,有情在三界九地恒时轮转,易而可知。
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五十一种都有。此识造善造恶,皆随因缘势力变和分别势力变,善心所起无烦恼心所,烦恼心所起无善心所,善恶不能同时而起。
颂曰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注解
第六意识所起的作用:意摄法,依第七末那(意)净色根生起的识,名意识。此识造善造恶非善非恶,有情在三界九地招感的苦乐舍三受,恒时随业力辗转变化,易而可知。第六意识总是与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信等善法十一种,彼此相连不易分割,支使舌识发语业,支使身识动身业,意识造善造恶独为最大。善恶业力熏习在第八阿赖耶识种上,阿赖耶识随种子变异成熟,又有了当来世的异熟生,阿赖耶识随业力牵引,引业是第八阿赖耶识招感某趣的器界和根身为总报,满业是第八阿赖耶识招感一生的命运为别报。
颂曰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绵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注解
第六意识的转识成智:菩萨从发心至初见道登欢喜地,所破的是分别我法二执,所得的是根本无分别智,所证的是诸法的空性,但只是真如实相中的一部分。何以故?第六意识是依第七末那识为根,第七末那识无始时来所熏习的俱生我执(与业力同来同去),犹自紧紧地还缠绵着第六意识,意识中的微细烦恼种子,随时都在遇缘现行。菩萨在转依位中,修到第七远行地后第八不动地前,第七末那识不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第六意识脱离了第七末那识的系缚,才能圆满转得妙观察智。第六意识纯净无漏,此智即以无量之光明照大千,妙观一切有情根性胜劣,对机施教利乐群生。
第七末那识颂
颂曰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注解
第七末那识与三性三量三境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七末那识缘带质境,虽不带名相分别,亦不造善造恶,由随迷情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我,而覆盖了客观事物的本质,第七末那识的性属有覆无记性,此识所缘的量属非量,此识所缘的境真带的是假我质非实我质属真带质境。
第七末那识所居的界地:三界九地都有。
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一遍行心所有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心所有一:慧;三根本烦恼心所有四:一贪二痴三不正见四慢;四大随烦恼心所有八:一不信二懈怠三放逸四昏沉五掉举六失念七不正知八散乱。此识与相应心所互作增上前后相随。
颂曰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注解
第七末那识的作用:末那是梵语,汉译意(恒审思量义)。依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根(最极微细的精神种子),生起的识名末那识。此识无明,恒审思量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我,无始时来所熏习的俱生我执,总是与前六识绑在一起,造善造恶紧密相随,致使有情日日夜夜镇住在三界九地六道轮回昏迷不醒。何以故?此识生起,特别是根本烦恼心所中的贪、痴、慢、不正见,与大随烦恼心所八种相应而起。再则,此识与前第六意识互相为根互作增上,与后第八阿赖耶识互相为根互作增上,既通外(前六识)又通内(第八识),是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的枢纽。若前六识染,此识则染,若前六识净,此识则净,呼为前六识的染净依。
颂曰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注解
第七末那识的转识成智:菩萨登欢喜地后,第六意识初得部分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开始转识成智。何以故?第七末那识的俱生我执好比大树的根,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法二执好比大树的枝干,枝叶虽随着主干被搬掉了,而根却还未动呢。要使第七末那识转依成于世出世间的平等性智,菩萨在转依位中,到达第七远行地后第八不动地前,修无功用行,在度众生中随缘应运不用丝毫之力,才能摧毁第七末那识的俱生我执,彻底覆灭了执我之根,平等性智方可圆满证得,如来即以此智为地上菩萨现他受用身,加被十地圣者见佛净土受大法乐。
第八阿赖耶识颂
颂曰
性惟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注解
第八阿赖耶识与三性三量三境相互之间的关系:第八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为境,此识无善无恶,无我执无法执,加之与前七识心所无有关连,对世出世一切染净诸法亦无任何覆盖,此识的性属无覆无记性,此识所缘的量属现量,此识所缘的境属性境。
第八阿赖耶识所居的界地:欲界一地,随散业所居;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随定业所居。
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只有自性分别的遍行心所五种;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颂曰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注解
声闻、独觉(小乘)智慧不够只求自了,佛只好随缘为他们演示唯法无我,只讲前六识不讲阿赖耶识,若给小乘讲阿赖耶识,由于他们只破我执不破法执,就会迷执阿赖耶识为我,不能证得出世的阿罗汉或辟支佛果。大乘在弘扬阿赖耶识时,小乘就极力反对,说阿赖耶识非佛说,由此必能兴起双方论主的激烈争论。
颂曰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注解
第八阿赖耶识所起的作用:阿赖耶是梵语,汉译含藏义。依第七末那(意)净色为根,生起的识名阿赖耶识。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阿赖耶识好比大海,海为能藏。海水好比种子,种子为所藏。种子名习气,有名言习气(依名取相)、二取习气(我执法执)、业习气(善非善)等。第七末那识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我,我爱执藏。阿赖耶识中一切杂染法种子,好比大海中的海水浩瀚无涯不可穷尽,各类种子都有他的自性分别和运动规律,犹如农作物的种子,因果不乱。前七识及其相应心所,好比海面上的大风,深渊里的海水与风遇缘,风击海水随即生起波浪,前后翻腾无有休止。说明第八阿赖耶识中种子受前七识反复熏习,种子在阿赖耶识变异成熟,阿赖耶识随业力变现某趣的器界和根身为总报,决定一生的命运为别报。因此,众生的死此生彼前后相续,阿赖耶识自然而然地作了去后来先的主人公。
颂曰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注解
第八阿赖耶识的转识成智:菩萨修到第八不动地前,第七末那识舍去了第八阿赖耶识,不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此菩萨才离别了分段生死。第八不动地后在断第八阿赖耶识中最极微细的异熟习气,必须证得了金刚喻定(十一地),阿赖耶中最极微细的杂染法种子空得清净无染,成了净分依他无垢识,大圆镜智也就圆满了。此识与智同时发出无量殊胜之光,现佛所受用的报身及土,普照十方尘刹利乐一切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