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师太厉害,还是孩子对批评太敏感?
5岁的小姑娘,今年上中班了,遇上了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师,经常回家跟妈妈说今天谁谁被老师批评了,那谁谁谁又被老师批评了。
这天,放学回家的孩子憋屈的跟妈妈说:老师说我是全班最懒的一个孩子。说完,就哭起来了,很伤心。事后妈妈问清楚了,是因为孩子做操的时候没跟上节奏。
妈妈就想着去找老师沟通沟通,可老师说她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是孩子听错了。紧接着,就又说了一些孩子的毛病和坏习惯。妈妈一听,也只能这样了,也真可能是孩子听错了。
第二天放学后,孩子又哭着说:今天画画的时候,老师突然过来吼我:你怎么还不走啊?我都不知道往哪里走啊!
妈妈再去找老师,老师就有点傲慢了,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没办法沟通了。
孩子再上幼儿园,就有些紧张了,怕怕的样子。
妈妈问:可不可以找园长说说这事儿?
可以找园长说说,但如果是“公事公办”的那种说,不一定能起作用。
如果孩子说的都是事实,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厉害的、蛮横不讲理的人,这种人园长也管不了。而且,极可能激起这个老师的逆反心理:行啊,还找园长告状,有你好看的。
如果找园长是基于私人关系,甚至通过园长可以在私人场合单独约见这个老师“加强关系”,倒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老师的好态度是“关系”可以争取的一种稀缺资源。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关系,或者有关系父母也不想用,那还有两种方法可以尝试。
一种是“强硬的谈判”方式。按常理说,孩子得到老师“应有”的照看是幼儿园提供的基本服务,在幼儿园能开心的度过每一天也是孩子的一种基本权利,但如果某个老师因为个人原因提供不了这种服务,甚至还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那这种权利就需要去争取了,而力量又是争取权利的基础保障。
所谓“强硬的谈判”方式,就是家长要和老师说明,老师的不合理批评已经对孩子造成了初步的“伤害”,如果继续下去,如果孩子遭到的“伤害”继续加重,那家长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种方式类似于“要挟恐吓”,用起来要慎重。
另一种方法是父母“忍气吞声”,在家里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我们人大体上说就是生活在两种环境中,家里和家外。家里,代表安全、温暖,是休息、疗愈、补充能量的地方。家外,代表未知、风险,是探索、交往、学习、工作的地方。船要在海上航行,也总要靠港修整。孩子在外受到了“伤害”,如果父母在家能提供及时的、充分的支持、关爱,让孩子可以迅速的恢复,那就有助于孩子再次踏出家门。
这种方式背后还隐含着另一层考虑,就是孩子“抗压能力”有可能比较弱,有可能对老师的批评比较“敏感”。有的孩子,老师批评几句、吼几句就跟没听见似的,就算哭鼻子,也像“六月的天”,说晴就晴了,俗称脸皮比较厚。而有的孩子则相反,用一位妈妈的话说就是:动不动就哭,半句都批评不得。
这种个性有先天的原因,也跟后天教育有很大关系。再嫩的手,只要天天干活,也会磨出老茧。孩子对于批评的承受能力,也是一个慢慢锻炼的过程。当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关爱还是第一位的,再怎么锻炼,关爱的比例也一定要大于批评。
把脸皮磨得厚一点,好处还是比较多的。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