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一个举动,让我热泪盈眶
有一天,女儿看到张靓颖的《我的梦》这首歌的MV,对MV中的女主角特别感兴趣。
我简单跟她讲:这个女孩喜欢弹钢琴,小时候是爷爷教她,长大了去外地学习钢琴,遇到特别多的困难,但她一直没放弃,最后终于登上舞台出色的完成了钢琴演奏,实现了钢琴梦,赢得了在场人的掌声,你看她努力不怕吃苦的样子多美啊。
女儿对最后的话似懂非懂,这件事就过去了。
第二天她对我说,她想唱歌,可不可以给她报个学唱歌的班。
我听完很吃惊,4岁的娃娃开始有自己的兴趣了啊。
我说这件事不着急,你先在家练习吧,跟着音乐唱歌,妈妈听一听你唱的怎么样。
我给她打开音乐就去忙别的事了,一会儿看到她特别认真的站着那儿,仿佛站在舞台上一样,认真的跟着音乐唱歌。
我被她无忧无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样子震惊了,眼睛里泛起了泪花,我没想到一个小孩竟然为了所谓喜欢的事儿,可以那么认真的练习。
让我看到为了实现梦想,努力练习的美丽模样,我也为自己终于肯踏上追梦之路而感到开心,一切都刚刚开始。
01.人生很简单
很多人小时候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梦想,不论是切实的还是天马行空的。
成年以后,男生的“梦想”都变成了买房买车,女生的“梦想”都变成柴米油盐,相夫教子。
真正的梦想好像默默的淡出了我们的脑海亦或者被我们深埋。
长大后感到现实的残酷,世界的复杂。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里面的青年向哲人诉说他看到的世界是:矛盾丛生一片混沌,毫无幸福可言。
而在哲人看来世界极其简单,人生也极其简单。
青年不解的问:“那只是针对孩子而言吧,他们不需要劳动不需要纳税。对他们而言世界是简单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便逐渐露出真面目,人们不得不接受“我只不过如此”之类的现实,原以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会变成“不可能”。
而且人一旦长大,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工作、家庭或者社会责任,一切都是。”
青年看到的世界跟我们大部分人一样,我们的烦恼多是普遍的。
哲人回答说:“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让我想到了演员黄渤的故事,曾经看到一段关于他的采访:
以前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小心机啊,各种什么的。但现在(成名了),身边全是好人,每一张都是洋溢的笑脸。 无论在哪里都是黄渤老师,无论干什么,都会有掌声。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为什么黄渤后来看到的世界和早期的不一样,因为他在改变,他变得强大了。
并不是说变得强大了,大家都开始巴结你,而是你强大了链接到更优质的人脉,他们素质格局都不同于你在底层见到的那些人,那些人仍然还是那样。
所以世界不会变,可以变的能够变的是自己,只有自己变得更好了,你才会接触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想要看到更美的风景就得不停的往上爬,只有登顶才会体验到一览众山小的美好。
通过自身能力去链接更好的人,你的朋友圈也会跟着换血,你不会再看到充满负能量的抱怨,会有一群积极向上的人激励着你向前走。
那时你看到世界将会和以前不一样。
02.为了孩子也要变得更好
作为幼儿园小班家长,我现在已经看到很多家长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
上了小学以后这种现象更普遍,我们开始给孩子安排美术、英语、口才、舞蹈、书法、语文、数学等等课外班。
我想说:会不会孩子学了很多东西,但真正拿得出手的,几乎一样也没有?
我们在视频上看到的那些舞蹈、英语、书法等特别厉害的孩子,是不是不会像普通孩子那样,每周上那么一小时课?
还是带着自己的天赋,天天都在刻苦训练?
我们不知道。
也有很多业界人士鼓励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要快乐教育。
确实也有父母在佛系养娃。
我们也想让孩子快乐教育,但我们不敢在孩子身上做实验冒险。
只好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多培养孩子几种能力。
长大后这个不行还有那个,只要有可以立足这个世界的能力就行。
这是我们做父母的焦虑,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不吃苦,所以小时候对他们的教育抓得紧。
做父母难得就是谁也不知道那种方式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像《小舍得》里面的,南俪一开始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可也经不住 教育里矛盾最尖锐、焦虑最满溢的那一个“症结”——小升初。
“家长佛系不在乎,只因未到小升初”,江湖上流传的这句名言,是多少家长头上的紧箍咒。
我也不知道孩子到了小学或者初中,自己是不是也每天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焦虑。
但我想到了一个降低焦虑的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给孩子树立不怕苦不怕困难的榜样。
这样在她人生中遇到难题时,有身边的妈妈给她做榜样,让她明白所谓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反之,如果自己不进步,而是要求孩子进步,孩子小的时候不反驳你,当他们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会不会说:你自己都做不到,还要求我。
我们又该如何解释?
杨绛先生在谈论对女儿的教育时说:
最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而在女儿身上,杨绛与钱钟书淋漓尽致的将“以身作则”的育儿法贯彻到底。
杨绛与钱钟书是十分酷爱读书的。不管生活再忙也从没有停止过读书。他们的女儿婴儿时期对于书本就有了迷之喜爱。
因此我深信榜样的力量,也采用榜样教育法,以身作则。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激励自己的榜样。我们向榜样看齐向的同时,就不会觉得自己遇到困难有那么难了。
我发现自己的行动已经开始无意识的影响孩子了,比如她跳舞练习基本功时,感觉疼感觉累,她依然能坚持,甚至自己练习。
昨天我洗澡出来时,看到她在练习自己掌握不好的地方,我越来越坚信言传不如身教。
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我希望孩子成为这样那样的人,拥有这样那样的能力,是不是代表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人,我是不是有那么一瞬间是希望孩子实现我未实现的理想。
我才30岁就开始寄希望于下一代,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我开始反思自己,不该再让孩子去承受那么多压力和自己的焦虑了。
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拼了命的去争取吧。
我现在努力学习的目的不仅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也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爱学习的妈妈而感到自豪。有了孩子带来的力量,学习也更有动力了。
03.依然相信梦想,依然热泪盈眶
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人开始内心麻木,不相信所谓的梦想,排斥任何的鸡汤学。
但凡看到励志文学,统统归结为鸡汤,那些成功者的故事再也激不起内心任何涟漪。
我感到有些可悲和惋惜。
把一句话是归结为鸡汤还是激励自己的话,在于愿不愿意为自己负责。
归为鸡汤就是鸡汤无用论,鸡汤不起作用,我早就看过了这句话了,一点用都没有,然后把责任甩给了鸡汤,自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但如果你把一句话视为激励自己的话,你就会按照这句话的指引付出行动,去验证这句话,你就得自己担责。
正如网络上流传很久的那句话: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你并没有懂得,你只是以为自己懂得。
真正懂得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说,又是鸡汤!
《跨越》的作者Lydia这么谈论鸡汤:
你说鸡汤到底有用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无数个黑夜,是一篇篇小故事带给我或明或暗的希望,在我弱小、迷茫、愚蠢、自私、狭隘的时候,是这些短小精悍的美文充当我人生导师的角色,一点点构建了我的人格……
现在的我因为有“鸡汤”相伴,我不觉得人生苦涩。
我把79岁一夜爆红的王德顺爷和80岁大器晚成的摩西奶奶视作自己的精神偶像。
我把摩西奶奶说的话: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和王德顺爷爷说的话: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当你说太晚了的时候,那是你退却的借口。
作为奋斗路上的鼓励,每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就想想他们的故事。仿佛内心有一团力量在帮助我走出孤寂和落寞。
我依然相信梦想,依然会为了那些实现梦想的人,热泪盈眶。
我愿你也相信。
感谢你的阅读,喜欢记得点个赞,你的鼓励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