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次从地狱到天堂的旅行
近日,我到殡仪馆去参加一位朋友的追悼会,送朋友最后一程。告别厅内黑色的挽帐,白色的挽联,凝固的空气让人窒息。伴随着低回的哀乐,沉闷的礼炮过后,主持人唏嘘着,低沉哀婉地宣读逝者的悼词,亲朋好友情绪的闸门一泄而开,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告别大厅。此时,纵然你是铁石心肠,面对人生最后的诀别场景,都会以眼泪和哭声送别逝者进入天堂。
一位做墓地推销员刚来殡仪馆上班的第一个月,她说:看到别人哭,自己就跟着哭。在泪眼朦胧中,她看到、听到了送别人对人生的万千形态和对人生的感悟思考。有人的哭声是感恩亲人在世的种种恩情,那是感激的泪;有人的哭声是懊悔对亲人得病治疗的不及时,那是遗恨终生的泪;有人的哭声是赞叹领导的丰功伟绩,那是惋惜领导英年早逝的泪;有人的哭声是感慨人生苦短,天不择人,那是感叹老天不公的泪。有人说殡仪馆就是人生历程和内心灵魂的净化地和升华台,每次送别亲朋好友,都要经历一次痛彻骨髓的灵魂拷问和心灵洗礼,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活着?
奶奶在世的时候,曾对我讲过,人从呱呱落地时的那一声声啼哭来到人间,又在亲人送别的哭声中离开人世走向天堂。人来世上走一遭就是受苦受罪的,既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旅行。那时,我的年龄尚小,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更不懂人生的哲理和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受到人生的不易。现在回想MBA毕业时,老师最后一节课评点《西游记》,人生有何尝不是一部《西游记》。
青少年犹如风华正茂的孙悟空阶段。十六年寒窗苦读,苦练本领,走出校门,功夫学成,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敢做敢为,大胆创新,有棱有角,对于世俗和不满,尤为愤青和较真。对于看不惯的人和事,不愿迁就和忍耐,好似孙悟空大喊一声:妖怪,哪里走,吃俺老孙一棒。
中年进入了猪悟能阶段。随着年龄增长,结婚成家,有了紫霞,紫霞说:“我的意中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有一天他会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可现实因为你开始为生活、为家庭、为事业、为所有的世俗而奔波,身体慢慢发福,身材慢慢走形,你变成了猪八戒,紫霞变成了高翠兰。十年后,同学们相聚,很多人不知不觉进入了猪悟能阶段。希望生活幸福多一点,让社会更和谐一点,当年的愣头青已经变得温顺、和谐,没有了棱角,没有了激情。
再后来进入了沙悟净阶段。不到五十岁,发现自己的白发越来越多,并且头发开始变得稀少,发型越来越像沙悟净了,其实,何止是外形啊?胆子越来越小,牢骚越来越少,对社会的容忍度越来越高,在单位也是奉行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憨厚、诚实、无争成为代名词。
最后成为唐三藏阶段。当你过了知天命年龄后,你变成了唐三藏,“随心所欲,不逾矩”。什么官职、什么房子、什么功名利禄都成了过眼烟云,唯一永恒不变的是善良的初心和慈悲的情怀。
人道茫茫,天道渺渺。人生是一种修行,修的不仅是苦难,更是心态。俗话说:境由心造。在从地狱到天堂的路上,我们是把修行当苦行僧,有乐也是苦;还是把修行当旅行,路曲心直,纵然道路再曲折、再泥泞、再坎坷,能在欣赏风景中淡定、从容地赶路,走向大海,春暖花开。
一次,周恩来总理在宴请外宾时,上了一道开水白菜。外宾看到这道菜,迟迟不肯品尝。周总理几番邀请,外宾才勉强尝了一口,谁知这一尝就惊为菜中极品,大吃起来。
开水白菜美味的秘诀在于“开水”。这看似白开水的清汤,选择母鸡、鸭等精选食材和调料,用微火慢炖4个小时,直至汤出鲜味。在长时间的熬制中,把种种滋味融在一起,最后以“白开水”的姿态来呈现。开水白菜清鲜淡雅,汤味浓醇,有不似珍肴、胜似珍肴之感。
自然万物,看似平淡,实则是淡而有味,就像薄雾笼罩的远山,看似清浅悠远,里面却藏着万千风景。浓到极致是平淡,人生有味是清欢,这汤中颇有些禅意,蕴含着生活与人生的大境界和深刻道理。
苏轼一生坎坷波折,仕途起落,宦海沉浮。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他在命运的洪流中浮沉,人生五味都尝了个够,才品出“淡”是最真的滋味。“也无风雨也无情”是他历经沧海后平静内心的写照。
经历过酸甜苦辣,才懂得淡中的真味。人生如果能达到“开水白菜”的境界,才能把修行当旅行,心境会明朗豁达,人会活得洒脱自在,再累也不觉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