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反本能》
学者李敖在北大演讲时,曾说:
“人要实现自由,必须反求诸己,对抗掉自己的本能。”
从心所欲,任性而为,人只会被生存惯性牵着鼻子走。
只有对抗住本性的诱惑,才不至于沦为自我的奴隶。
专栏作家卫蓝,就在著作《反本能》中,详尽地描述过这种情况。
知道熬夜伤身,可就是抱着手机刷个不停;知道运动很好,可就是懒得动弹;
知道发脾气不对,偏偏压不住怒火;知道要与人为善,但经常是指责欲爆棚……
卫蓝说,人太容易被原始基因驱动,可只有战胜自己,才算得上高级生命。
社会竞技场上,想要赢到最后,只能不断进化。
而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就在于《反本能》。
1
反自我本能
有没有发现,身边的牛人,都有个共性——对自己下手特别狠。
身材好的人,自律到令人可怕;效率高的人,做事从不手软;沉着冷静的人,几乎没有情绪。
而大部分普通人呢?却是向往安逸,贪图享乐。
在书里,作者十分笃定地说:
要想摆脱平庸,必须逼自己逆基因成长。
1. 反舒适的本能。
在书里,有个很有趣的社会实验。
科学家尼斯贝特,通知某所学校的师生,下周将举办捐赠活动。
其中一部分人收到的短信很简单,就是活动的时间、地点。
另一部分人的短信,则多加了一句话:
“大家可以在路过操场时,顺道捐赠,不用单独跑一次。”
结果,第一部分人的捐赠者只有8%,而第二部分的人,高达45%。
尼斯贝特得出一个结论: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有多懒。
就像这次捐赠,仅仅是单独跑一趟,就吓退很多人。
其实,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大脑有一个功能,就是减少耗能。
也就是说,大家本来就喜欢待在舒适区。
可安逸久了,人也会慢慢退化,丧失强劲的生存力。
作家吴军说:
很多人成不了大气候,不是因为能力不行、机会不够。而是因为过早地选择了安逸的生活,停止了奔跑。
而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警惕这种自我堕落。
让自己走出舒适圈,做有难度的事,挑战未知领域,探索新的活法。
只有克服惰性,主动出击,才不会在生存丛林中,成为别人的猎物。
2. 反拖延的本能。
作者在书里,讲起自己的一件往事。
读大学时,他总是在寒暑假背一包沉甸甸的书回家,并兴奋地制定阅读计划。
可结果呢,自己却是迟迟没有行动。
等到开学,能看完1/10就不错了,大多数情况,都是原封不动地背回去。
作者感慨:“我们一直在成长,但拖延的习惯却并没有因成长而变好。”
柏拉图做过一个比喻:
人类头脑中有一位理性的御车人,驾驭着一匹不听话的马,只有用马鞭不断抽它,才能使它奔跑。
面对拖延,我们也要像御车人这般,时刻催促自己。
若想成为行动达人,不妨试试书里的这个办法——“头脑中的进度条”。
给事情安排一个进度,每天起床,想想进度条,自然有一股紧迫感催着你行动。
只有行动力提升了,人才能开启生活的高效模式。
3. 反焦虑的本能。
梁晓声曾在《忐忑的中国人》中写道:
“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集体陷入了一个焦虑、忐忑的年代。”
是啊,工作的迷茫,生活的重压,家庭的责任,随便哪一样,都是压在人身上的大山。
可就算扛住了压力,忍得住煎熬,却仍无法获知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书里的这句话说得好,生活向来没有准头,人都在巨大的不确定中,活得异常焦虑。
作者说:具体而准确的行动,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专注做事,适度运动、减少思虑、经营爱好、参加聚会……
你每做一件事,内心的焦灼感,就会减一分。
而只有不焦虑,我们才能沉稳心智,进行理性判断。
4. 反情绪的本能。
思维进化论中,有个“心潮”的比喻。
我们的情绪像潮水一样起起落落,有时平静得难以察觉,有时又凶猛得无法驾驭。
别人不经意的一句指责,就令你难过不已,路人一个冒犯的眼神,就能将你激怒。
但任由情绪宣泄,不仅招致无数麻烦,还会给自己造成身心伤害。
罗振宇曾在采访中提到:
“我们的人生里没有所谓的情绪,只有发生了什么问题,和怎么解决问题。”
能成事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绪。
在书里,有个管理情绪的秘诀——开启大脑自清理模式。
幻想脑子里有个开关,每当强烈的情绪来袭,就按下暂停键,让自己放空几秒钟。
熬过最开始的几秒,人就能恢复平静。
这就是大脑的自清理过程,用来屏蔽掉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
发脾气是本能,控制好情绪是本事。
你对生活和颜悦色,生活才会对你以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