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14岁女儿私下“真实面目”曝光:最大的教育骗局,就是鼓吹孩子
你一定认识黄磊的“神仙女儿”黄多多吧?
不俗的颜值、拔尖的成绩、举手投足间散发的温和魅力,让人印象深刻。卡卡还记得,那年8岁的她,第一次参加《爸爸去哪儿》,便立刻成为了国民心中的“标杆女儿”。
然而,最近在知乎上,有一位自称是黄多多的同学,却在网上曝光了这个女孩私底下“真实的样子”:
“她和同学相处的都很好,但是淡淡的,没有知心的朋友。”
“经常是不太高兴的样子,看着有点忧郁。”
这位同学对多多“反转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在网上引起热议。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快乐是最重要的,如果强迫孩子变得优秀却不快乐,那我宁愿他当个平凡人。
小嘉看完这些留言,忽然意识到: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把追求孩子的平凡快乐奉为育儿圭臬。
可是快乐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你真的知道吗?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生所说:“快乐教育里面也包括痛苦,这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需要的快乐,是先苦后甜
《育儿经济学》中曾提到: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分歧,就是如何权衡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成功。
现实中有的父母奉行“快乐教育”,认为孩子学得不开心就是不喜欢,既然学得痛苦,那不如放手让孩子去做想做的事情。
实际上,快乐教育中“快乐”的含义:并非指的是短暂、放松的欢愉。
而是,孩子通过尝试、付出,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时,那种从心底涌上来的幸福。
疫情期间,微博上曾有个热度过千万的话题“学生上网课的真实状态”:
左手可乐冰奶茶,右手平板ppt;左手王者双排,右手作业笔记。
也真是难为了这些一心多用的孩子。
其实,这不就是快乐和痛苦的抉择吗?时间一长,孩子是一直挺快乐,但这种快乐也剥夺了思考力和自制力,他的未来就这样被偷走了。
尼尔·波兹曼就曾在《娱乐至死》中说到:“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垃圾快乐,正在吞噬孩子的大脑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曾针对1.1万名儿童做过一项研究,经证实: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放纵的快乐中,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过早地变薄。
大脑皮层变薄正是一个人变肤浅的开始,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会难以保持持续的注意力,失去了创造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负面影响几乎是不可逆的。
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说:“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让人上瘾。”
孩子一旦尝到了垃圾快乐的甜头,就会上瘾,忍不住地想要更多,甚至会让意志迷失,忽略了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前几天,辽宁一孩子临近中考,仍沉迷手机不学习,妈妈苦心劝导无果后,情绪崩溃,选择跳海轻生。
孩子的手机瘾得大成什么样,才能让妈妈如此绝望。
美国曾发起一项关于青少年玩手机的调查:
科学家花了10年时间,跟踪调查了100个孩子,其中有50名经常玩手机,另外50名接触不到手机。
10年之后,结局让人震惊。
在那些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当中,只有2人考上了大学。
在那些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当中,所有人都考上了大学。
其实玩手机并不可怕,成年人哪个不玩手机?
可怕的是手机带来的纵欲快感,工作多年的人都能抱着抖音一刷一上午。孩子还没有大人的自控力,一旦沦为感官享乐的奴隶,必将一步步迷失、颓废。
优质的教育,都包含痛苦的成分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说:
“有一个办法,能让孩子未来感到痛苦——现在对他百依百顺。”
孩子若想以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就要放弃现在纯粹快乐的生活。蜕变,总要吃一点苦头。
就像前两天高考结束,人民日报的记者,问一个走出考场的女生,终于结束了,有什么感受:
她哭着说:“这么多年真的好不容易,晚上失眠,写卷子写到手指上都是厚厚的茧,手和腰每天都好痛。现在总算能好好享受假期了。”
世间最幸福的事,不过“得偿所愿”四个字。这个拼尽全力去博取未来的女孩,终于能在高考之后,如释重负的说一句:我绝不后悔。
许多平庸的孩子,最终败给的是轻言放弃的自己。人与人的差距,不在于天赋、运气,而是选择破釜沉舟的毅力。
而父母需要做的,正是帮孩子鼓起与惰性对抗的勇气,让他们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从而收获更广阔的人生。
复旦大学数据研究中心之前发布了一个图表,赤裸裸地说明了收入与受教育水平的关系: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有80%可以获得高收入;小学毕业的,近80%的是低收入。
并不是唯学历论,只是在高考录取率从5%~80%的飞速增长下,本科生无法再脱颖而出,你若不读书,可能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保不住,只能被挤到最辛苦的角落,做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
毕竟,读书的苦,最多吃20年,生活的苦,却要吃一辈子。
有句话说得好:
如果你现在不努力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那么以后就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过你不想要的生活。
不想上学读书的时候,想想别人的厚积薄发、苦尽甘来,才知道现在的辛苦都很值得。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要知道一切能让人获得短暂快乐的东西,都是有毒的,所以不要让孩子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希望每个爸爸妈妈,都能根据自家孩子的性格,找到让ta鼓起勇气,对抗懒惰的合适方式。
同时,小嘉也想告诉所有孩子:
那些所谓的“痛苦”与“至暗时刻”,其实只写在沙滩上,会被岁月的浪儿带走,而那份拼搏与不服输,将刻于生命的石碑,铸成人生的路牌,经得起一生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