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心灵的创伤
我们的一生中免不了经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在重大疾病和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而脆弱的。灾难中,有人永远失去了生命,而活下来的人,很多身处灾后创伤中无法走出。因此如何疗愈心灵的创伤是我们一生中必须要学习的课题。
02年的非典,08年的汶川大地震,14年MH370马航失联,20年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谁也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
最近看了一部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它真实还原了日本阪神大地震后,人们灾后重建以及经历心理重大创伤的历程。剧中人们面对创伤后的处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主角安克昌是日本PTSD创伤后遗症的研究先驱。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他和另一名同事投入了安抚民众情绪,进行心理干预的工作中。愤怒,紧张,焦虑,无法入睡…这些常见的灾后后遗症困扰了很多人。幸存的人对于无法帮助遇难者逃出,往往产生巨大的内疚和自责感。还有本身存在多重人格的患者在灾后,出现了酗酒和无法控制的自残行为。
对于经历创伤后的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创伤本身,而是社会和他人的漠视和不理解。阪神地震发生后,有人认为,这是天降给阪神的惩罚,对于受难者的孤立和排斥,比灾难本身更加令人难以接受。
剧中安医生的话,温柔又坚定,就像是一束光,陪伴灾民们走过那段最黑暗的时光。正如他说的,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不是医生,医生能做的,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承受的创伤会选择回避和自我否定,痛恨自己的软弱和无能,但安医生却说,’软弱是好事啊,就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对于深陷原生家庭伤害,试着用酒精和分裂人格来遗忘痛苦的片冈小姐,安医生告诉她,’生这种病,不是因为软弱,尽管身处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中,你仍然在尝试活下去的办法,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或许正是因为身处一线,接触这些亲历痛苦的人们,安医生才更加理解他们身后的深渊和需要面对世间的残酷。真正的疗愈,是不让任何人孤独。经历创伤后,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感受到被爱和接纳,才能体会活着的不易和幸福。

2020年开春,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面对每天确诊人数的上升,微博头条的各种求助信息,抗疫一线人员因感染而去世,即使不处于疫情的中心,很多人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这其实属于一种替代创伤,在大型灾难面前,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创伤事件,但目睹、听说、阅读到别人的创伤经历,也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伤害。
那么创伤如此地普遍存在,我们如何与它共存,并从中学习成长呢?
北大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老师关于心理创伤的几节课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遇到创伤,我们会经历一个否认期和面对期,在否认期,我们可以通过大哭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悲伤和痛苦,在面对期,我们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痛苦以内疚和愤怒的方式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给自己的痛苦设定一个期限,在期限到来的时候,带着勇气去开启新的生活。
正如荣格所说,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而非事情本身,决定了一切。创伤会给我们带来影响,塑造我们成为什么样子,但这些影响带来的后果,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高中阶段,大概是心理波动和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升学压力引发的焦虑,高考前期身边亲人的离世引起的悲伤和痛苦,都是心理的一次成长。现在回忆起那段时期,更多的是释然,也许经历了人生的无常,才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
人生最可贵的,是还拥有时间和生命。在生活中寻找爱你的人,去新建或者重建美好的亲密关系。感受到无条件的信任和爱时,学会慢慢从创伤中走出,才能实现生命的又一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