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喜剧

诸葛亮为何未能兴复汉室,原来病根在荆州

2018-04-26  本文已影响7人  康虎好看点

要问,千古第一名相为谁?自古及今,人多首推诸葛亮。为何还有不认同的呢?他们认为,诸葛亮实际完成的功业,好像并不是那么显赫。

怎么不显赫了?无非说,诸葛亮并没有实现一统天下、光复汉室的宏愿。

时人誉称“卧龙”、自己也信心爆棚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奋斗终生,怎么难以达成自己的目标呢?

这,其实怪不了诸葛亮。

三国生产力水平差异等等,是史家爱讲的客观因素,这里且抛开不说。

根源,其实在荆州;或者说,在东吴孙权;当然,也可以说是在刘备。

追根溯源,在刘备、孙权对荆州问题的处理,一错再错,以错对错,带来孙刘关系巨大变局,驱动三国力量消长,导致三国格局异变。

古往今来,各领风骚的帝王将相多了去了。文治武功、内政外交,诸葛亮有啥可诟病的呢?哪怕带着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眼光,也很难真的找出个啥。

所以,陆游赞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他认为诸葛亮无人可与比肩,自然不仅是指《出师表》,显然更是指其综合表现,包括丰功伟绩。

诸葛亮功业不显赫吗?《三国志》说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刘备更是比他作姜尚。那就看看他们有何异同。

管仲辅佐齐桓公,内政外交一通搞,搞出了个“春秋五霸”之一。

乐毅辅佐燕昭王,联合众诸侯攻伐强齐,一举下齐70余城,几乎让天下最强的齐国灭国,让弱不禁风的燕国由弱而强。

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了天怒人怨的殷纣王,建立起周朝封建王朝。

诸葛亮呢?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江山,东和孙吴,北伐曹魏,让名存实亡的汉祚又得以延续。

有所不同的是,管仲、乐毅、姜尚遇到的齐桓公、燕昭王、周武王,大小都有自己的一个地盘。诸葛亮遇到的刘备,除了一个“帝室之胄”空名,实际相当于无根无凭的草根。地盘,都是在诸葛亮辅佐之下,白手起家打出来的。

齐桓公、燕昭王、周武王,都是不可多得的旷世明君,君臣相得,真正是如鱼得水。刘备倒也是雄才大略,可惜创业未半就中途撂挑子,把本来就不厚实的家底,捅个大窟窿后,又塞给诸葛亮个傻儿子,让人操不完的心。

管仲、乐毅、姜尚,算是名相中的名相了。说起来,诸葛亮的功业,比他们更有过之。

这么说来,诸葛亮想干的事情,没有干不成的道理。

可是,诸葛亮确实有其没有完成的心愿。从隆中出山,他是打算目标达成,就重返田园的。可是,最终结局是累死在五丈原。这,恰说明其心愿并未达成。

杜甫,一生念念不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功名心极重。在成都武侯祠,杜甫这样吊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夔州,杜甫又这样缅怀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诸葛亮的“遗恨”,世人都看得清楚。

通常认为,后主刘禅时代,诸葛亮已经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何“不可为”?这个“不可为”,不仅有刘禅“扶不起”的因素,更有失荆州、败夷陵之后,蜀国国势、三国大势异变的因素。

所以,“不可为”的根源,就在荆州,在孙权,在刘备。

需要明确一下的是,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是否就是一定要一统天下?恐怕需要分析。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显然有辅佐刘备一统天下的想法。但是是否一定在自己手中,完成天下一统,恐怕不一定。能够肯定的,是逐步建立霸业,最终一统天下。时机,则是“天下有变”的有利形势。

细看《隆中对》,从一开始,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其实是一个三步走的路线图。

第一步,占据荆州,以这个“用武之国”为根据地,积蓄力量,保持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

第二步,吞并益州,“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外抚夷越”。利用荆州、益州特殊的地理形势,凭险据守,武装割据,在自保无虞的基础上,治理好地方,稳定后方,壮大自身实力,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这一步,其实就是让汉祚得以延续,可以算是兴复汉室的初级阶段。

第三步,收复北方。“天下有变,则令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汉室可兴,霸业可成也。”

以完成第二步为基础,蜀汉基本就形成了只有蜀汉打别人,别人很难打蜀汉,攻守自如的形势。抓机会,再出击,这就是灵活掌握的第三步。

因为,只要把荆州益州治理好了,自己不垮台,利用好蜀汉的雄关险隘,曹操、孙权,都很难打得进来。这就只有蜀汉打别人的份了。

怎么打法?荆州、益州双箭齐发,逐鹿中原还都旧京,让刘氏江山复归正统,掌控天下大局。这,是在隆中时,诸葛亮明确规划的,有信心做到的。

至于统一北方后,转而对付孙权,实现真正的天下一统,是下一步的事情,需要届时与时俱进处理,这里并没有说。

为何蜀汉要联吴抗曹,而不是联曹抗吴?

是因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天下野心大白,冲突矛盾不可调和?是曹操一家独大,孙、刘相对弱势,只能联合起来跟曹操干?是东吴“国险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曹操在北方后顾之忧似乎更多,反而易取?这个,三言两语真还说不清楚。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没有荆州问题,没有夷陵之战,没有孙刘联盟破裂导致的力量对比消长,三国后续的历史,当会改写。

荆州,本来是诸葛亮下的一招好棋。刘表时期的荆州,单是后来投降曹操的,就有着三十多万的水陆大军。委派智勇兼备的关羽去经营,诸葛亮期望颇重。如果荆州在手,以关羽这样的精兵强将从荆州杀出,当可以很快威胁曹操腹心地带。

“天府之壤”的益州,本来就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先例。

尽管楚汉相争与三国鼎立形势有异,但是合荆州、益州之力,也是远胜于刘邦当时实力的。假如像诸葛亮当初规划的那样,荆州、益州双箭齐发,互相呼应北伐曹操,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必就会无功而返。如果有荆州之力,北伐的排兵布阵、前线后勤,百事都会更加自如,未必就“不可为”。如果没有荆州问题,孙刘联盟持续合作,共同举兵北伐的好戏未必不会上演,曹操就可能出现四面楚歌的局面,后来一统天下的,未必是魏晋。

所以,病根,其实在荆州。

荆州的归属,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分是非。关羽大意失荆州,对蜀汉已经是巨创。因之而起的夷陵之战,对蜀汉更是惨创!这两仗下来,首先是曹魏大获益,其次是东吴再壮大。蜀汉的进攻势头,基本上烟消云散。

在荆州,就是在东吴。假如东吴不对荆州下手呢?不说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偶然性,关键在孙权夺取荆州这个必然性。因为荆州,孙权砍掉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一条臂膀,让诸葛亮只手擎天,力有不逮。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基业,实际起于赤壁之战,借助东吴之力。诸葛亮的理想难以实现,说起来又蒙东吴所赐。尽管,诸葛亮个人对阵东吴,说文论武,从无败绩。

事情再往深里说,诸葛亮功业受损,根源也可以说是刘备。如果刘表时期,至少是赤壁之战前,刘备听从诸葛亮等人的意见,果断占据荆州,就不会有后来“借”荆州的纠葛,更不用说连带而来的关羽之死、夷陵之败,让国力、军力大受损害。

夷陵之战后,刘备“创业未半,中道崩殂”,荆州丢了,“益州疲惫”。更恐怖的是,雄才大略的刘皇叔,换作扶不起的阿斗。岌岌可危的大厦,就诸葛亮独木支撑。一统天下的事情,真的就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啰。

诸葛亮的三步走战略,圆满完成了前两步。本来就存在变数的第三步,因为中途变局,虽然见了行动,未得到预期效果。至于先联吴抗曹,再逐步一统天下这个变数,就更加谈不上了。到底是谁拖后腿呢?是关羽?孙权?刘备?刘禅?还真是想不到吧。

j�>���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