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准备好面临破产了吗
我们通常听到的破产,大多是某某公司啊,企业啊破产的消息,很少听到某个人破产。当然了,在我国大多数破产的个人选择了“天台”。因为我国过好像还没有针对个人的“破产法”出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破产,其百度百科释义如下:破产,是一种宣告债务人无力偿付债务及其后的一连锁还款予债权人过程的法律程序。是指当债务人的全部资产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将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供其平均受偿,从而使债务人免除不能清偿的其他债务。破产多数情况下都指一种公司行为和经济行为。但人们有时也习惯把个人或者公司停止继续经营亦叫做破产。
是的,通俗点说就是借了钱,还不上了。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违约”。我们现在借用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的一些数据来看一下,我们现在居民个人的债务状况。他们专业的叫做杠杆率。
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率高达110.9%,已经超越美国。截至2017年末,中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高达110.9%,甚至已经高于美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水平(108.1%)”
但是我国居民杠杆率(48.4%)低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76.1%),怎么能算是高呢?
但是“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所以家庭债务/GDP的测算杠杆率方式会低估中国家庭部门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以家庭债务/家庭可支配收入测算。”
好吧,貌似看不懂,其实我也不懂。毕竟是高大上的数据和专业名词。简单的举个例子吧。我们现在每个月收入100元,有储蓄1000元,但是要花10000元买东西。我们首先拿出储蓄1000元,然后又借了3000元,用4000元付了首付。接下来我们每个月要用100元的收入去支付剩下的6000元欠款,还有3000元借款。大概是这么个道理吧。我数学一向不是很好,所以用成语来概括下吧:入不敷出。
最近金融新闻总是报道着“各种暴雷”。为什么“暴雷”?因为太多的大公司,上市公司出现了“违约潮”,各大理财平台,金融平台也纷纷“惊雷不断”。当然了,这一切看似和我们很远。但是我想说真的不远。
环顾我们身边,这几年几乎到了无人不贷的地步,买车、买房、信用卡、花呗,手机支付伴随着提前消费大爆发。首付贷、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裸贷,毫不夸张的说都可以“贷贷相传”了。
我身边就有很多同龄人,虽然还没有背上房贷,车贷。但是信用卡倒的是热火朝天。每个月不是在还信用卡,就是再还信用卡的路上。当然,当初我也差点没忍住,毕竟各大银行给我的额度真的很诱人,导致我都有点害怕,毕竟才刚毕业,刚工作。但是每个月的蚂蚁花呗也是让我忙的“不亦乐乎”因此对9这个数字变得格外敏感。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使我们警醒得话,再看一组数据:
中国所有的违约主体,都和银行的放贷偏好息息相关。换句话说,中国所有的违约潮,都是银行放出来的。
不信,我们来一起回忆下银行的两次放贷轨迹。
2008-2010年的四万亿信贷狂潮中,银行追着企业营销贷款。 现在我们很难想象的到,当时银行放贷员几乎是追着企业主放贷的。
“1亿有点少吧,王总,3亿,我们利息给的特别低。”
企业主也几乎是做梦都要笑醒“嘿嘿,这便宜占得。”然而悲剧了,中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起,直线下滑,10%一去不复返。
经济下行叠加宏观调控,企业经营回款变差,无法偿还债务。那时候银根紧缩,又使他们借新还旧难度加大,慢慢就发生债务违约了。
于是,一大波中小民企开启死亡之路。 银行经过这次教训,自然是吃一堑长一智。
2014年11月,央行突然宣布“降息+降准”,新一轮货币宽松启动。银行又要开始热火朝天地做业务了。然而找什么客户群体做业务呢?
宏观经济形势其实并没有显著好转,只是政府用基建、房地产等传统托底项目来支撑经济增速,以便实现经济软着陆,同时也启动了供给侧改革,对一些大型企业有较大帮助。
中小微企业并没显著好转,银行们也还没忘记过去几年中小微企业的痛苦回忆,不敢涉足这一领域,自然对它们 “惜贷”。
银行们变聪明了。不借给中小微,借给大公司吧。上一次小公司倒了,大公司应该不会吧。
于是乎,银行借贷部对大公司们授予了无限开火权。上市公司、国企城投公司等等拉开了疯狂借贷的序幕。
结果,也就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今年发生了“违约潮”,绝大多数都是这类上市公司;爆雷的绝大多数理财平台,背后也都和地方国企、地方债务有关。相反,我们的民企违约很少。
为什么?因为经历过上一次银行送福利,民企2013年开始早就收敛多了。而国有企业,因为上一次的幸存者偏差,被各大银行追着加杠杆。
难怪有些银行内部人员开玩笑:“这些倒掉的企业,都是银行追着放贷喂死的。”
这是前两次放水的历史记忆。我们也已经都知道,所有债务都在往居民端成功转嫁。我们试着把自己放在银行放贷的位置:
当前民企杠杆率低迷,国企在主动降杠杆,雷已经在陆续爆了,企业端要收紧信用。挑兵挑将,请问整个社会,还有谁?
答案只有一个:居民。这个社会最小的经营主体。所以,我们也会发现现在好多银行追着我们办信用卡,发放大额信用额度。
现在不知道看到上面的这些内容是否能够明确一些问题呢。其实,我们不要只是看这其中的风险,利益关系。我们不要总是将目光聚焦在投资物品的涨跌上,比如房价,有房的希望一个劲涨,没房的渴望一夜暴跌。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谁?
是的,一个看似不是问题却又饱含哲学的问题。
还是用上面的数据说话,同样的是面对银行的贷款,有的企业“不但熬过去了还一飞冲天”,但是有的企业“一个惊雷给自己炸的体无完肤”。为什么?因为债务主体的承载能力不同。就好比同样在股市,同样的个股,同样的行情,有人亏损,有人赚钱。同样的房地产环境,过去的20年里房价一路上涨,但是“死掉的”房企不下百家,其中不乏中大型房企。在好比身边的人倒腾信用卡,有的人十张之多,每个月十几万的额度,但是玩的那叫一个随心所欲,有的人就那么一两张,几千块的额度,却整的手忙脚乱。
所以,当风险来临之前。我应该重视的是我们自身能过承载多大风险,要问自己:我是谁?我又没有做好破产的准备,有没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去抗击风险。而不是念叨着风险别来,风险快走开。看不到我,看不到我。我们在埋怨各种债务压身的是时候就应该提前明确,你接下来的各种举债行为,所带来后顾。不是所有人借了债以后都可以还上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没有能力还债。我们要做的是认清自己,明白自己是哪一种人。
你准备好面临破产了吗?在这个首付贷、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裸贷,“贷贷相传”的时代。希望我们都能够想清楚“我是谁”这一深奥的哲学问题,并且合理规划自己的资产配置,强化风险承载力。还是希望风险发生的时候看到大家好好的,毕竟,天台很挤,风很大,排队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