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不鸡娃的父母OUT了吗?
三天的碎片时间用kindle阅读器快速看完了《小舍得》原著小说,对这部贩卖焦虑的粗制滥造的影视剧持抵制态度。原著里从头到尾都在鼓动人们鸡娃,不鸡娃的父母都OUT了吗?
01
儿子叫我周末带他去晨跑,总是拒绝他,好不容易周六有空答应了他,结果早上婆婆出门了,小宝没人带,于是只好食言。儿子一脸失落,然后又试探性地问我星期天可不可以带他去晨跑。
周日一大早六点他就起床了,怕我忘记,又恳求我带他去小区晨跑,一脸期待的样子。
我疑惑地问道:为什么最近老说要去跑步呢?以前叫你跟我一起去跑步,你都不愿意去。”
他有点不甘地说:“因为在班上体育课我总是跑不赢别人,我有点着急,所以想叫妈妈陪我训练一下……”
上周晚上又跟我说,他决定以后每天晚上都要训练跳绳,他觉得在班上别人都比他跳得更好。
他懂事上进,但又天生缺乏运动细胞,其次学习上也不像很多同龄孩子那么灵活开窍。假若别的孩子一点就通,他得点两下。
我隐隐地心疼,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小时候那个蠢蠢笨笨、读书很吃力、各项体育运动都很渣的自己。这种心历不好受,害怕孩子再走自己这段心路。
02
前段时间和一位在上海打拼多年,今年退居本市的邻居聊天。她说儿子三年级了,每天晚上都要陪孩子写作业到十一二点。
孩子习惯了她陪在旁边写作业,只要她不在身边,孩子立马就停下来了。她说惠州的作业量太少了,不及上海作业量的的一半。
于是每个科目她又多买了一些习题给孩子做。于是每天晚上都安排得满满的。孩子从一年级起语数外就一对一学而思补课。她说正是因为自己学历不高,所以更不想孩子将来被迫谋生。怎么也得鸡娃,让孩子考个重点大学。
接着她又叹气,孩子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考试也走神,试卷有一半是没答完的。但倘若给够时间,以她儿子的超乎寻常的数学思维能力,绝对能拿满分。
当我说我们家几乎没有陪孩子写过作业时,邻居很奇怪地打量了一下我,好像我是才从哪个星球上降落过来的。
“才一年级,你家孩子不用陪写作业,你家的是天才吗?”她的言语里有一丝不屑和讥讽。
这种表情在孩子读中班大班时也遇到过,那时几位妈妈正在讨论自己的孩子在哪个机构上拼音班、上幼小衔接班。问到我时,我说我家的没上这些班,我们也没教他这些。
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那些理性的教育观念,比不上实用的、抢跑的东西。孩子没提前学小学的内容,刚上一年级时明显跟不上。孩子自己也经常说“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提前学了拼音算术,我得追上他们。”
看着他落在后面,我心里没点着急是假的,甚至有时我也会怀疑自己,没提前让他学小学的内容会不会耽误他?
半个多学期后,孩子拼音、算术、写字总算追上其它同学了。他的成绩与优秀无缘,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因为这是他自己独自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作业一直都是放学回家吃了晚饭,自己在书房一个人完成。
写完作业了,他自己觉得哪些不会做,自己会主动请教爸爸妈妈,或者我们检查作作业情况。
学校用的有一套习题卷偏难,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太好,主动要求我再买一本给他再练习一下。
03
我们很清楚儿子目前的资质,他成功地避开了老公的学霸基因,他和小时候那个被村里人唤做“木头”的我一样,都是智商发育滞后的这一类孩子。
但他擅长察言观色,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强。一帮孩子在一起玩时,他总能照顾到被大家忽视的那个孩子的情绪,也很擅长去协调孩子们的分歧。所以,每一次出去和一帮孩子玩的时候,他总能快速成为孩子们的头头。
我和老公都是很容易易知足的人,有些小小幸福就觉得很好了。也不要求孩子未来必须在某方面有所建树。只要他能向善和向上的内在力量就好。
上下班开车时,我都在听书,教育类和心理学类的书居多。了解过很多教育理念,现在越来越发现教育最高的价值不在于哪一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而是我们作为某个社会或家庭的角色,一直在用心地寻找着更美好的方案,更适宜自己的道路。
我当然愿意孩子去读更好的大学,但我也无能为力。因为儿童的成长并不依赖父母的精细调控。
我不能把孩子当下的许多活动当做“长大”的任务——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生存不至于做社会底层,吃饭是为了长胖,运动是为了长高……在这样的鸡娃环境中,孩子学习、吃饭和运动都仅仅变成了手段,只为“长大”服务,本身的乐趣和价值无足轻重。仿佛童年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为成年作准备——这其实是我们很多成年人的思维惯性,这样的观念在很多家长那里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