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实录(三)

2018-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李西格

写文是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昨天Afina邀请我参加线下的推介活动,在广州聚餐。流程老套,介绍产品,优秀代理讲心得体会。

我知道这个活动的目的当然是鼓励大家积极发展下线,他们提到了裂变发展。

那个模式我当时看到很有道理,后来细想,这个是假定为理想状态下的,就像抢占山头,山头数量有限,后来越来越多人涌入,后面的机会就变少。但是,实际上,各行各业均如此,花艺行业也不例外,因为客户数量是有限的。

我最初决定代理这款产品,是因为自己用了确实好用,比较满足我这样的纯素颜钢铁直女的需求,带着尝试开放的心态开始的。另一方面,在于心理上的建设,想让自己的玻璃心不再玻璃心。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是,可以把人比做一个容器,让这个容器保持接纳和包容的状态,这样就会越来越有力量。容量是随着自我体验增加而不断扩大的,所以,去尝试,去经历,有助于锻炼自己这个容器的容量。但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可能容器会磕破,或者承受不了而碎掉了,假如无法再次粘合自愈,那么就是一种破碎的状态,比如有的人被打击后一蹶不振,比如失恋,有的人能比较快走出阴霾,有的人因此就再也不相信爱情。

心灵鸡汤说,我们从小总要经历挫折才能更好成长,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可以把自我这个容器由玻璃练成不易破碎,容易快速粘合的容器,而且经历多了,不会轻易破碎。

我的玻璃心来自于我总想让别人认可我,想自己做到很好。刚刚打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吓一跳,这个别人是谁呢?小时候可能是父母,念书的时候可能是老师,出来工作了可能是客户等。

那么为什么总想让别人认可?其实还是缺乏自我认同感,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以及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没有形成内聚性自我。

记得我外甥有一本国外的绘本,就叫我感觉自己很好。里面教小朋友,你去交朋友,别人不喜欢你,不是他的问题也不是你的问题。

但是大多数中国教育的逻辑是,你不XXX他怎么会XXX。把问题归咎于一方,用自责的心理来替代正确认识事情的因果。这导致,遇到不好的事,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我做的不够好,是不是我哪里说错话了,总是怀疑自己,缺乏内聚性自我。所谓内聚性,意思就是你的自我有一种向心力,可以保证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向内聚合,而构成一个整体。当一个人形成了内聚性自我后,就可以经受情绪惊涛骇浪一般地拍打了。

武志红有一个说法是,在内聚性自我形成前,一个人就像是环境的响应器,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而努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环境认同的最好。形成内聚性自我后,你仍然会对环境敏感,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就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

内聚性自我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必须建立在“我是好的”这种感觉上。这种自恋感,是一种内聚力,可以将你关于自我的各种素材粘在一起。

由此我们知道,对还没有形成稳定自我的孩子来说,好父母的容器功能非常重要。所谓容器功能,就是孩子把事情做好后,认可他,孩子遇到挫败后,支持他,这都是在说你是好的。

我没有形成良好的内聚性自我,我应该主动去看见,并且疗愈自己,以至于不要在孩子身上轮回。我们对于外界和自身的构建,会影响下一代。

所以,做微商是我成长的一个道路。因为要遇到质疑,遇到否定,而我自身这个容器要越来越大,越来越坚韧。

真正的力量,是敞开心怀的接纳和包容,并且时刻和自我在一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