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读书笔记
读书若干年,以下是我进入做电子读书笔记这些年的MARK。
截止到目前,36页,1161条。
说起来,人只要看多几本书,多是有记读书笔记这种需求的。
最早的高中时代弄个笔记本做摘抄,虽然抄的大部分都是流行歌曲歌词,要么就是席慕蓉的诗歌,再不就是痞子蔡、安妮宝贝金句。不过,说到底,还是老人所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潜意识所驱使,觉得有些东西看过了记下来才算真正的看过了。
当然是否真的铭记于心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过至少,多年后,当你这尘封的本子从故纸堆里浮现时,还有一段青春岁月是藏在笔记中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用真正的笔和本写下的笔记不但是笔记,还是回忆,是往事。光看你抄的那些东西就能看到时光的痕迹了。我上高中的读书笔记除了抄录了以上提到的几类外,还大篇幅的做了《鲁滨逊漂流记》的笔记,多年之后,我竟然还真的记得其中不少段落(嗯,烂笔头的功力果然了得),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段笔记之后竟然都写了心得(跨过时空摸摸那个娃娃的头,可真爱学习啊你。)其实这不是我高中时候最爱的书,能这么认真的做笔记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书是借的。
凡不是自己的书,做笔记的可能性都更大一些。这大概是人的占有欲在作祟,总觉得这样的摘抄精华,就把一本书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就像自己也拥有了这本书一样。小时候零花钱有限,那个时候,世界名著什么的,没有收入的小学生还是觉得挺贵的。这种方法也算自己屯书。
基于同样的理由做过大量张爱玲、泰戈尔、鲁迅等人的读书笔记。还做过《红楼梦》的,不过这个有点不一样,笔记做在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上,然后贴在书上,因为书是我自己的。我那本命运多舛的《红楼梦》被贴的乱七八糟,有时候纸不够写,干脆写在书页空白处,颇有些脂砚斋版的赶脚,书还被泡了,书页卷曲,可以想见当年我是多么痴迷这本书。
纸笔年代的很多事情都无法复制,而且纸笔写下的东西,除了记录之外还富含了更多的意义。有回忆、有质感、有温情……转眼来到了网络时代,当我们谈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们谈的都是电子读书笔记。
豆瓣笔记大概诞生于2012年,在百度上也没有搜到豆瓣笔记确切诞生的时间,不过我的第一篇豆瓣笔记写于2012年,大约2013年左右,豆瓣笔记出了iPhone版,从那之后我基本都用手机来做笔记。电脑这种东西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方便,但是手机就比较方便做笔记。
豆瓣笔记iPhone莫名其妙的再也不能用的日子,该用什么来做笔记呢?除了豆瓣读书iPhone版,我还开发了如下的软件:
印象笔记:
这个用的人很多,好多人开发出来很多种使用方法。我用的比较少,基本上用的功能也比较单一,就是记笔记,除了读书笔记,当然也记点生活随笔。
日记本:
优点是能够网络共享,也比较方便,如果你需要用到自己做的笔记,可以随时上传到电脑。同时,有日记的特点,日期、时间标记的很清楚,页面也舒服。缺点是,这不是一款专门针对笔记研发的应用,没有书籍的条目、链接。
读书记:
基本应用都比较像最早的豆瓣笔记iPhone版,不一样的就是书目需要扫条形码,一般扫过一次之后,书目就永久的存在了,比较方便,使用也比较顺手。不过我使用的频率还不是太高,因为有时候书皮子找不到了,条形码也找不到了,期待它的功能更完善。
最后一个是大家基本都在用的备忘录:
优点就不说了,缺点就是乱记一通,记多了,大概自己也会忘吧,不过可以通过云共享到电脑上,整理控可以试一试。
当我们谈了一通笔记的之后,我们真的懂得笔记吗?
看看专业人士怎么说的吧,推荐阅读书目:《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
这可不仅仅是读书笔记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习惯就是记录,其实还是那句中国古话:好习性不如烂笔头。只不过,如今“烂笔头”已经电子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