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秋繁露》:论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欧洲中世纪“君权神授
最近在读一本书,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董仲舒他的思想主要就是说,他提出了一个“天人感应”,“屈民而伸君”,他说的是什么呢?
就是要全国人民服从皇帝/国君/君主,因为在周代的时候,诸侯强大,诸侯不服从周天子是天下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恩格斯说过,“王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所以说在这种诸侯分裂的情况下,有一个王,有一个统治者,才能让社会稳定与统一。
但是,我们要知道,诸侯分裂是一个不好的结果,但是分裂以后,汉朝以前的秦朝,又过于中央集权,导致极权专制,它就产生了这一个倾向,就是皇权没有了约束。
这样的话也不好,于是,董仲舒他就提出了一个,“天人感应”,“屈民而伸君”就是用天的意志来管辖,限制皇帝的权力,然后让皇帝管理民众,所以,这样就是用上天来限制了皇帝,不会像秦朝那样无法无天,不受约束,同时又不会造成国家的分裂。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董仲舒提出的一个治理国家的观点,其实我看了这个董仲舒的这个观点,我就觉得他与那个欧洲社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从罗马的这个基督教兴盛以后教会的权威不断增大,教会在欧洲罗马逐渐高出了国王的权威,提出了一个所谓“君权神授”的说法。所以,当时几乎欧洲的国王都是听从于罗马教会的,所以去看欧洲的历史就能了解。
其实,欧洲的“君权神授”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屈民而伸君”是有一种差不多的作用的,在欧洲用教会来这个限制皇帝的权威,不让皇帝胡作非为。
所以,我觉得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个统治思想其实与欧洲的君权神授的那个思想是有些相同之处的。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就表达了如果皇帝为人民做了好事,上天就降吉祥,给皇帝显现各种瑞相;相反,如果皇帝一直作恶,上天就会显现异象、灾相来警告皇帝。
当然了,其实董仲舒也是从《春秋》里总结了历史经验,他知道汉朝以前,秦朝统一了六国,但是他却以天下奉一己,无法无天,穷奢极欲,搅得天下大乱。
因为秦朝的时候,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他有点无法无天,目中无人。
包括秦二世,甚至说觉得自己才是最厉害的,展现出那种藐视上天,为所欲为的作风,所以这也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
正是因为皇帝的权利没有得到约束,于是董仲舒就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我觉得董仲舒的思想,这在当时的社会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当然,就包括我说中世纪教会对王权的统垄断,对王权的控制也有它的积极作用。
“桀纣皆圣王之后,骄溢妄行,侈宫室,广苑囿,穷五采之变,极饬材之工,困野兽之足,竭山泽之利,食类恶之兽,夺民财食,高雕文刻镂之观,尽金玉骨象之工,盛羽旄之饰,穷白黑之变,深刑妄杀以陵下,听郑卫之音,充倾宫之志,灵虎兕文采之兽,以希见之意,赏佞赐谗,以糟为邱,以酒为池,孤贫不养,杀圣贤而剖其心,生燔人,闻其臭,剔孕妇,见其化,斮朝涉之足,察其拇,杀梅伯以为醢,刑鬼侯之女,取其环。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群臣畏恐,莫敢尽忠,纣愈自贤,周发兵,不期会于孟津者,八百诸侯,共诛纣,大亡天下,春秋以为戒,曰蒲社灾。周衰,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大夫专国,士专邑,不能行度制法文之礼,诸侯背叛,莫修贡聘,奉献天子,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孽杀其宗,不能统理,更相伐锉以广地,以强相胁,不能制属,强奄弱,众暴寡,富使贫,并兼无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为之食,星霣如雨,雨螽,沙鹿崩,夏大雨水,冬大雨雪,霣石于宋五,六鹢退飞,霣霜不杀草,李梅实,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画晦,彗星见于东方,孛于大辰,鹳鹆来巢,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
———《春秋繁露.王道第六》
《春秋繁露》第六章《王道》里边就记载了一个案例,说夏朝的桀和商朝的纣是圣王的后代,但是他们都骄傲自满,无法无天,穷奢极欲,所以就被上天给惩罚了。
因为他们实施严刑峻法,随意杀人,欺凌臣下,听郑国和魏国的淫靡乐歌,用衣着华丽的女子充斥偌大的宫室。把一些珍惜的野兽关起来,把一些宝贝珍宝赏赐给那些花言巧语的人,把酒堆成山丘,就是整天饮酒作乐,酒池肉林的生活,而且据说还把圣贤人的心给挖出来、把人活活烧死。等等这些案例。所以,他们的灭亡也是必然的结果了。
其实我发现,虽然历史课本上,都说董仲舒是西汉大儒,但其实董仲舒的思想,他与孔子、孟子的都不一样,因为董仲舒更加强调这个“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他强调天的权威强调的比较多,而你如果仔细去读孔子、孟子的话,他只是片面的提及关于天的内容,只是偶尔的论述,大多数都是写人世间的事情。
但是,这个专门研究《春秋》的董仲舒,他的文章和作品却完全与以往的儒家不太一样,他是直接上来,讲述这个“天人感应”、天的意志这一块儿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用普通的儒家思想来看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