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亲子教育教育-家庭篇

看完《镜子》,我哭了,有多少家长都沉默了

2017-05-15  本文已影响388人  依云绽放

     文/依云                                                                      新闻:2017年4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就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央视酝酿了10年,拍摄剪辑两年完成的纪录片。

看完《镜子》,我哭了,有多少家长都沉默了

我是一面镜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

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

我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内容梗概:三个家庭因为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他们不得已求助于这所特殊“改造”学校,由此开启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爱吗?

爱呀,爱始终就在那里呀,

这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在哪里呢?

1

家明,15岁,高一辍学,网瘾少年,一心想要自由,要做个背包客。

家明爸爸,私企管理人员,本科毕业,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我让自己坚强,我就是要让他们看到我可以,我就是想让自己有困难,没有困难我就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干什么都得征得他们同意;我从来就不怕痛,我喜欢猫狗,他们就不让养,我买回来的东西说丢就给丢了。”这是家明的呐喊,滴血一样的控诉,手臂上那道深深的伤疤刺痛了我的心。

“一个孩子,不好好上学,要自由,要去做背包客,去做个流浪歌手,要自己养活自己,你们同意吗?你们能接受吗?武汉去年有六万五千人参加中考,只有两万人上了高中,你不心急吗?他不和你沟通,他有敌对情绪呀,要是能沟通就好了呀!”家长课堂上,家明爸爸如是说。

看完《镜子》,我哭了,有多少家长都沉默了

父母认为给孩子自由太多,太信任他,而孩子却时时觉得被扼住喉咙,被人控制,他急于想要脱离这样的束缚。

学校的相关人员去接他时,他的反应是多么强烈,父母只能在门外哭泣落泪,这样的场景,让人心痛,又有些心碎。

无疑,家明的爸爸对孩子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他将自己的人生信条强加于孩子身上,江普老师说他像老驴拉磨,一直拉一直拉,停下来就觉得没有价值感。在家庭里,他们应该是曾经轻易就应允过孩子的,而一次又一次的食言,却无法逃脱孩子的眼睛,当父母一再出尔反尔,只会让他渐失信心,他把父母的教导和许诺看的一文不值,从此,信任的天平便轰然崩塌。

81天的营地改造结束,家明爸爸给孩子的拥抱,流下的泪,足以说明他够爱啊,然而他的接受不是那么坦然,家明终归是没有重返校园,18岁开启了他的背包客生涯。家明爸爸觉得希望的种子熄灭了,生活从此没有乐趣。对于这样的结局,他的内心是无力的,他始终没办法接受孩子终将成为大千世界中最最普通的普通人。

2

张钊,17岁,高三学生,因为早恋,辍学在家四个月,把父母赶出家门。

张钊爸爸,国企职工,大专文凭。

“我爸笑的表情特别少,和我妈在一块也一样,他跟我在一块,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其实我不是因为早恋才不想去上学,我学习上的痛苦,我跟我妈说,我妈说学校几千个人,别人都能受得了,就你受不了?我说我去跳楼,他们不相信,他们每一次想我不敢干的,我高二下半学期全干了个遍,带手机,搞对象,打架。”张钊是愤怒的,他说如果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他说他去跳楼,我不信,你看他敢吗?他就是试探性的,吓唬吓唬你。他以前一直都挺好的,就是从谈了女朋友以后,他就变了,与我们的距离就越拉越远了。”

张爸爸是不信任孩子的,他觉得孩子做什么都只是在试探他的底限,每一次不信任,就会让孩子反向相行,而孩子伤害自己一次,心里对父母的恨便会增加一分,爱的裂痕越撕越大,直至支离破碎。

看完《镜子》,我哭了,有多少家长都沉默了

营地的负责人员去接他时,他要撞门,要死在他们面前,他以为父母要让他去找杨永信,他对父母破口大骂。当营地人员问他是乖乖跟着他们走,还是自己走,他用了两分钟的时间就乖乖走掉,半路上一番挣扎与折腾,足见他内心无以言说的愤怒。

而孩子离去后,夫妻俩坐在孩子床边的落寞与悲伤,让人心疼。

张爸在给儿子的信中写到:咱爷俩交交心,爸爸以前有的做法不对,跟你说声对不起。

儿子的回应是:四十多年的脾气说改就改了,那不扯淡的么?都是说的好听。

对父母的不信任,让他将感情寄托于女朋友身上,他说,否则,他就空了。

营地改造结束后,张钊最后选择了高考,放弃被录取的专科学校后,选择了继续复读,张爸爸欣喜于孩子的进步,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有所转变,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最好的结局。而孩子内心的伤痕,却深深的留在了心中。长久撕裂开来的情感,不是短短三个月的改造就可以轻易抚平。

3

泽清,14岁,初二学生,辍学2个月,沉迷于网上下棋,说母亲“贱”,并和母亲动手

泽清爸爸,事业单位职工,大学本科

泽清妈妈,医务工作者,大学本科

泽清姥姥和姥爷,都是湖北大学退休教授

一个高知家庭啊!

看完《镜子》,我哭了,有多少家长都沉默了

“我爸我妈经常跟我说,家里没钱,很穷,你如果不好好上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就赚不到钱。”这个看起来文文弱弱的男孩,内心在父母所给予的压力下,日渐变得自卑而孤独,他觉得如果自己以后不能有所成就,便没有存在的价值感。父母关系的不和睦,让孩子失去归属感,情绪失控,渐渐走入迷失。

“清,你有多久没叫过我妈妈了!”妈妈是极度心痛的。

“我觉得要改变的不是我,我不需要做什么调整。最起码不用调整很多。”泽清的爸爸这样说。

泽清改造后依然沉迷于网络下棋,没有去上学,泽清的父母,继续求助于心理机构。这样的结局让人痛心,迷失的少年,如何才能步入社会,走向人生的归途?

4

李品宽老师在家长课堂上讲:律师需要拿证,我们开车需要拿驾照,做父母我们什么都没拿,我们就这样做了,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做丈夫,做妻子也没有拿证,就也这样做了,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学习吗?我们不缺爱,缺的是对爱的认知的教育。爱的能力没有出来。

我们早已给孩子设定好了一条路,“只有上学这一条路,这条路才是人生的终点。”

看完《镜子》,我哭了,有多少家长都沉默了

片尾曲

妈妈,我始终只能一个人走,一个人走着,我好孤独,你不知道,昨天的梦里我也害怕;

我担心醒来的时候,我忘记我自己

妈妈,我不想长大,我不想在欲望的世界里生根发芽

你知道我是个,只剩下梦想的人啊,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就离开了家

这多让人心疼啊!妈妈,走了那么远,我只想做一个乖孩子,这多让人心疼啊!

妈妈,妈妈,我只会唱道悲伤的歌,我从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一首片尾曲,唱哭了无数的妈妈,唱醒了无数的爸爸,孩子是孤独的,那么,家长不孤独吗?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在独行呢?爸爸不理解妈妈,妈妈怨恨爸爸,父母逼迫孩子,我们看不见彼此,我们在欲望的世界里迷失了······

有人说,真正的爱孩子,是放手让孩子做他自己会做或者不会做的事情,而不是替他去做他已经会了的事情,别让爱变成阻碍,只有没有恐惧的父母,才可以带出自由自在的孩子。父母情绪平稳,心态平和,孩子的问题才能逐渐消失。

一个心理工作室的伙伴说,家长开始时目标都是让孩子尽快回到学校,其实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慢慢调整目标,孩子具有完善的性格,能够适应社会才是真正的目标,如果太过强调让孩子返回学校,反而适得其反。强行将孩子送回学校,会有更大的问题不断的爆发。

5

家庭是一切教育之根本。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正面管教》里有过一句话: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善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那么,让我们在爱中彼此看见吧,没有接纳,就没有链接,没有理解,就没有共鸣,当我们都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亲情关系的链条就会越来越松,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第一站的根基没有打好,孩子的未来就会充满了不稳定性,言传身教,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践行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黑锅都给家长背,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最深远的。家长将目光求助于任何机构,都只能是望梅止渴,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永远都在家长的心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爱,那就放下内心的那层面纱,泽清说,这里虽然物质没有外面好,但是精神上却是比外面好的。12岁的彤彤说,我们并不是中了病毒,我们只是有了自己的感受。足见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匮乏,一个家庭不能够给孩子以温暖与慰藉,那么,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当他在现实中遇到困难,究竟该走向何方?

成人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孩子快乐时与他分享,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进行情绪上的梳理和引导。韩愈的《师说》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可以给予孩子知识上的养分,而孩子性格习惯的形成却完全来自于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