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悟空
可以说,读书笔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阅读的内化,但你的记忆不一定来自于书中的目录排版。那么,如何将书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带有个人印记的表达,成了培养读书习惯的必要步骤。将吸引到自己并让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观点,依据个人的记忆方式对其重组、梳理,加入自己的思考,也许会让这本书陪伴你更久。
不久前看完一本讲《西游记》的书,然而它不仅是讲述我们所熟悉的那部古代小说,或者是1986年风靡全国的那部电视剧。作者从《西游记》说到董说的《西游补》,在勾出那些童年观影记忆碎片的同时,也在更新着我对孙悟空的看法,看到其中的“情关”,看到印刻在他身上的“无情”和“有情”。开始跳出成功的视觉化改编,从他的名号关注他的成长历程,从他所遇之人事窥见其心路历练,重新塑形那由石猴风化而来的孙悟空。孙悟空作为其中唯一一个拥有童年的形象,自他在花果山称王、搅乱蟠桃宴大闹天宫、获得不死之身、被压五指山下、得唐三藏相救一路西行取经。这一路的险难,是个体成长史的缩影,更是心灵图景不断丰富的呈现。
孙悟空有着很多名字,“美猴王”、“行者”、“齐天大圣”等等,这些名字不是一时而起也不是同时被唤。“孙悟空”的姓和名是其第一位师父须菩提赐的,混名“行者”是唐三藏给的,“齐天大圣”是独角鬼王恭维的,而“美猴王”却是代表了他出生时未经知识和宗教雕琢的个性,单纯因他自身的勇敢而获得的。名号是一个人的人生印记,经常需要面对的是由名到人,而非是先人后名,也或者随着相处的时间增加,名字不仅仅是来自父辈的希望寄语,而是出于个体需要的身份认证。
书中提到相关学者的研究,“‘名字’是一种礼物。然而‘名字’的获得并不代表成人的终结,反倒是一种开始,意谓成人的苦难”。那么,随着悟空成人历程的展开,名字的变化“意味着他作为生命个体进入人文秩序的社会框架之中”,每一次转变,不仅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也成为一种苦难的展开。当“美猴王”在众猴中获得威严,享有权利,本是人生享乐的开始,他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还说“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你看,他开始不满足仅仅在花果山水帘洞称王,更开始害怕死亡这回事,但无人可解他的烦恼,于是他出走去学长生不老。
须菩提赐其姓名孙悟空,教其“腾挪”之术。而“不死”是悟空自己下冥府勾销生死簿,以脱离阎王管辖。在他接触到东海龙王、阎王等后,他开始了解到无官无位就没人认识他,于是他开始求名,“弼马温”这一官职就是求名的结果,甚至之后的“齐天大圣”也是如此,不过这时候在悟空眼里的“名”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能说给别人听的头衔,至于有没有俸禄、有没有实权他是不在乎的。此外,“长生”则归功于蟠桃、金丹、人生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吃来的。说到“吃”,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悟空在取经路上对食物的欲望很小,常常不吃,但几乎前去化缘便会遭遇本着长生不老之身寻来的妖怪,可以说,吃出来的不老之身反倒成为了一路险难的原因。
说到险难,想起以前看到的一段话,“人类内心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一切故事都是关于人的故事,人的故事的核心在于要解释人的性格本质,而人的本性就是在面对危机、挑战、压力时得以凸显的。无论一个人言谈如何、举止如何,若要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唯一的途径就是观察他们面对压力时做出的反应”。这里用人指称会有不恰当处,因为悟空一开始是妖,不过可以用来关照悟空的一系列选择以及他的能力。悟空开始担忧死亡,是心灵的险难。此后,他看世界的过程中,学新本领,不断有新认识也不断有新困惑,“他的‘能’越大,‘欲’越大,‘魔’就越大”。这里有一点矛盾,本领高强的悟空在取经路上却不断遇到被抓甚至难以应对的情况,为什么?悟空曾遇到好几位深知己能与不能的人,这里只提他在寻须菩提时遇到的樵夫。悟空反复邀请其去同学“不老长生”之法,樵夫的答语里却反复出现“你自去,自去”的话语,因为樵夫深知“超越他自身经验可以掌握的范围,会遭遇到‘不伏我降’的事”,是不是可以说樵夫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即意味着他的选择更明智?
用作者的原话来回答这两个问题,“在无智慧界,兽的能量是无限的,得益于欲的膨胀。他们或因欲望失当、触犯天规、报仇等因由此从天宫落入凡间,本身就是一项积累了强烈情绪的仇怨与顽抗,好像沙僧和猪八戒被重罚贬入下界之后不断吃人”,而“这种强烈的‘能’量是与孙悟空所要抵达的悟‘空’的境界相违背的。经由宗教力量启迪后的悟空,有了‘心’、也有了不足的‘智慧’,他可以看破妖象,但欲望变低,能够抵抗欲望之兽的能量也就越弱。他最有攻击性的时刻,停留在早年妄言要取代玉帝之位时。那也是他求长生之欲、求虚名之欲最热烈的时刻”,“节欲修德,甚至扬弃‘术’、‘能’,才能维系心灵真正的宁静,确保平安”。再说樵夫的“自去”,是“没有对人的死生、宇宙秩序的生成建立起超越性认知的企图,自然也不会领悟”的境况,而悟空则在不断地打破局限。
作者一开始就有说明,悟空是始于石猴受胎成形,是自然中的产物,但他没有“觉悟”直至他成为猴王才有别于其他众猴,“有了社会等级,有了心,有了魔,也有了命运”。因此当他凭借胆大钻进瀑布而赢得“美猴王”的名号,他便错过了花果山的自在生活。花果山的石碣上写着斗大的“洞天”二字,这在道家中为福地之意,然而悟空还未具备这样的眼力辨别,因而出走。取经途中到万寿山,“万寿”意即“长生”,然而悟空又没看见。或许是遗憾的,然而他的大闹天宫和诸多大胆行为不就是不满自在的体现。
除此之外,当他被唐三藏唤为“悟空”,是他被救并重回自由得到身份认证的礼物,同时,却也是被紧箍咒牢牢套住的开始。悟空开始了对过错的弥补、对三藏相救的报恩,也开始了取经路上护师周全的使命。这里可以说到悟空的几次落泪。一是被唐僧赶走,“噙泪叩头辞长老”;二仍是被唐僧赶走,“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三是以为在狮驼山已落入妖怪口中,“忽失声泪似泉涌”、“心如刀绞,泪似水流”。这样,作者让我看到“有情”未必“有情”,“无情”未必“无情”,是一次阅读视角的转变。
当孙行者的名号出现的更多时,书中提及台湾学者李志宏的观点,“悟空已由‘乾坤四海,历代驰名第一妖’转变为‘旧讳悟空,称名行者’时,即见孙悟空已然在战斗过程之中褪去世俗死尸之身,由此重获自由新生”。
《情关西游》的作者张怡微在后记中写,最好的阅读便是我们可以和书中人一起成长。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和视角,我只从名号与悟空的几段成长经历作梳理,也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没有提及《西游补》中董说赋予悟空的情难。但作为一次阅读体验,我却很欢喜,也想再读一遍《西游记》,遇见孙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