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侃相声
写下这个题目,就让我立刻想到相声表演艺术家郝爱民老师曾经在1991年的北京晚报上也用过这个标题,对当时的相声现状发表过自己的看法。那是一个专业艺术家在自己领域的侃侃而谈,可为真知灼见有的放矢,很有艺术水准。而我一个相声界的门外汉今天只抱着喜欢的态度来胡侃相声,属于一种自娱自乐,外人看到了一笑了之,不必当真。
还记得1992年,有幸代表单位组织过几场慰问演出,当时接待当红演员时,与相声界高英陪、郝爱民、孟凡贵、李金祥等几位老艺术家相处了几天,他们当时演出效果与当时同台歌星影星相比,反响一般。倒是他们在台下喝酒助兴时的即兴表演让我们看到了相声艺术家给人们带来笑声欢乐的艺术底蕴。
我跟郝爱民老师闲聊时说,郝老师其实你们相声演员很不容易,你们的表演靠的是抖包袱来博得观众的掌声,而你们表演的段子大都是传统相声,包袱没等抖呢,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就失去了出奇的效果,不像歌唱家唱传统歌曲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郝老师听了我的理解很有同感,跟我聊得甚欢,我又告诉他我看过他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我也侃相声》时,他很惊讶,我解释说我常到北京出差,没事喜欢看报纸打发时间,现在在家乡很难看到北京晚报,郝老师爽快地说你给我地址,我给你邮寄。我被他豪爽感动,深知不好这样麻烦老师的,忙推脱了。
其实,通过当时的几场慰问演出,我早就理解了相声十几年的没落因由。相声本生于民间,是属于民间艺术,那种茶余饭后调侃嬉戏,无拘无束地放松,才能达到相声真境界。而从有春晚开始,刻意地把相声提升到所谓大雅高度,要求相声以歌颂正能量为主,相声就被扭曲束缚住了,后面的没落就是必然结果。即使侯宝林大师健在,也难以拯救当时相声的颓废状况。
从有了德云社开始,是小剧场拯救了相声,让相声这门艺术形式枯木逢春,发起了新芽。郭德纲找到了相声演员位置,他知道他该站在哪才受欢迎,他知道他说什么大家才爱听,他把相声带到了正确的轨道上了 ,相声才又被大家津津乐道地喜爱起来。让观众在欢笑声中知道了相声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中的“唱”不是学唱,而是“太平歌词”等相声艺术知识。郭德纲用他那扎实的基本功,把传统相声段子信手拈来,随意发挥,嬉笑调侃既有底蕴又有新意,达到登峰造极艺术效果,博得掌声都是观众发自肺腑的赞叹和热爱!
而有人讥讽说这是大俗,俗不可耐,其实却不知道,天底下除了死去的圣人,我们谁不是俗人?谁敢站出来不知羞耻标榜自己是大雅之人?
所以,郭德纲这个大俗的非主流相声演员是非常有市场的 ,他在为广大俗人说相声,前途不可限量!
相声根本在娱乐,可以针砭时弊,可大俗,亦可大雅,而一味地表忠心不是大雅,那是献媚。
相声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人来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创新传统。有继承还要有发展,更要有创新。这点郭德纲做到了,感觉郭德纲已经是大师的坯子了,就差岁月的包浆了。
2018.04.24写于苏州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