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为师】(25)
佛教律学入门 (25)
虚云法师著
3、犯盗戒的过失世间所有金银财宝,资生什物,各有其主,或由能力血汗而积聚,或从心智而来的,都有父母妻子,可得维持生命!吾人自无福德,偷劫他人的财物作为己有,不费本钱,于心何忍?!今生被人咒骂,将来必招恶报,堕落三途!地藏经说:“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果盗三宝财物,罪业极重。
(一)观众生业缘品说:“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五戒戒相 ①
本文参考律藏比丘、比丘尼戒的四波罗夷法(灭摈,不共住)即四根本戒,以及《优婆塞五戒相经》,使戒相清楚明白,以便利受持,受戒律的保护及获得利益。若在家人受持五戒而违犯根本重戒,《优婆塞五戒相经》主张“不可悔罪”,但弘一法师主张可以忏悔,关于这一点,似乎应由各宗派各自裁定。除了本文所列重罪罪相之外,另有无数中罪、下罪可悔罪,另作整理。若有疑惑有犯无犯、重罪轻罪,请查阅律藏以释疑。
一、杀戒
犯相:
1. 对象是人。
2. 认定是人。
3. 起杀心。
4. 有图谋、行动。
5. 彼人死。
无犯:
1. 以为对方不是人,或以为他是非人。
2. 若杀非人时,以为是人。
3. 一切无杀心的误杀。
4. 精神失常或情绪失控时杀。
(摘自《嘉义新雨》第22期 明法比丘)
戒如大地 ⑤
四.什么是戒
《清净道论》云:即离杀生、偷盗、非梵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七恶业道,或完成事师、共处等义务行的瑜伽行者之思(意志)、心所(成就)、律仪、不违犯的法。
五.什么是戒的语音和语义
语音“尸罗”,义即戒行。为什么称为戒行呢?即确持、保持一切善法之义。
六.什么是戒的特征、作用、现状、直接原因
1.戒之特征是戒行,即持戒之人必善保持一切善法。
2.戒之作用是摧破诸不良的言行等,以成就诸善法。
3.戒之现状是清净,即持戒之人的身、语和生活方式必然清净。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现状不清净,那么其人所谓的具戒也必是虚假的,作为修持者便当远离。这是对于一个人的观察可得知晓的。
4.戒之直接原因是惭愧。“惭”是自知羞耻,“愧”是畏惧自身对他人的恶行,这也是人、天善趣之所以能存在的原因。所以常怀惭愧之人必具戒,犯戒也会及时悔过重新,此为行者必具之德。佛陀亦曾如此开示,见《瑜伽部》。
(根据南传佛教戒律编撰)
以戒为师 ⑤
大家手上这一部《优婆塞戒经》,是佛陀对善生说。“善生”的梵语是“尸迦罗越”。有一部《六方礼经》,也是佛陀对尸迦罗越说。有一次佛陀入王舍城托钵,尸迦罗越问佛陀,他每天朝六方在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这是依何礼仪?因父亲过世时嘱咐要朝拜六方,能够保佑长寿、富有。佛陀说:“你父亲是教你向六方礼拜,并不是教你以身去拜。哪六个方向呢?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夫与妻、亲属朋友和同事、老板与员工、沙门与信众。‘以礼对待’这六方面的人事关系,对各方的人都要恭敬、供养、奉事。”以佛教修行来说,这是行布施度。布施无畏,让彼此无所怖畏,这是《六方礼经》的要旨。佛陀是人间的导师,深知人际和谐、相互尊重,能使人长寿、富有。(摘自《香光庄严》第97期 释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