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平 || 遗憾之美
沐浴新阳光,学习爱的艺术止住“遗憾”所造成的“憾”,学会站在现在看过去、站在未来看现在,去发现遗憾之美,转遗憾为庆幸。
很多人都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为此,李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之一是:
“讲一个让您遗憾的故事,体会一下遗憾之美并尝试着将这种遗憾转为庆幸。”
想了下我的遗憾,在自身成长方面、在孩子教育方面、在家庭经营方面、在教育学生方面等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憾。最早的遗憾,也是对我现在的生活依然起着重要作用的遗憾发生在我的高中阶段。高中生活充满迷茫,学习不够努力,为此报志愿时先想到要报山师的心理专业,结果山师当年没有,只得另选了一个热门专业。由此,高中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当时没下功夫学习;二是只看了山师,没看省外学校,特别是当知道原来的西南师范、现在的西南大学当年的心理专业就很不错时,就更多了一份遗憾。
情绪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影响着我们的各种心理活动,李老师曾讲过一句话我印象深刻的话:“所有的修炼都是情绪的修炼”,可见情绪之重要。从心理健康层面看,能把一种情绪描述的越清楚、越准确,越有利于心理健康。下面就试着来描述一下“遗憾”这一情绪。
遗憾之“遗”:“从辵,部首是辶,从贵”,我认为可以解释为:把贵重的东西弄丢了。
遗憾之“憾”:“从忄,从感。‘感’意为‘辛酸’,联合起来表示‘心里因心酸而难受’”,这种难受的感觉具体可描述为:悔恨、失望、感到不满意、不完美、惋惜等。
对照以上内容,对“遗憾”这一情绪描述如下:
自己认为贵重的东西没能留住,遗落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每当想起,就会因心酸而难受,从而产生出的惋惜、失望、乃至悔恨等程度不等的情绪。
为什么事隔多年仍难以忘怀当年的“遗憾”呢?
心理学中有一个“蔡加尼克效应”,这个效应说,人们对未完成的事件记忆是深刻的,而对于已经完成的事件却容易忘记。而我们的“遗憾”都属于未完成之事,所以令我们难以忘怀。
当年所“落下”的东西真的有那么“贵重”吗?
回忆起当年的憾事,为什么会有或悔恨、或失望、或惋惜等程度不同的情绪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记忆其实是一个解释性的系统,它像一名艺术家一样接收信息,先抛弃细枝末节,然后将剩余的内容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因此我们的记忆并不会准确或客观地呈现事件本身,而是会呈现出我们对于事件独一无二的认知。”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167页)
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是基于现在的一种重构,也可以说我们是在将过去的回忆与当前的认知情绪糅合在一起讲了一个故事,正如歌里所唱的:“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遗憾”之事的“贵”与否、我们的“憾”是深是浅、是浓是淡,与我们当前的认知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对当前的状况不满意,就会过高估计“遗憾”之“贵”,现在的情绪又加深了的“遗憾”之“憾”,因此产生失望乃至悔恨等情绪;反之,如果我们对现在的自己认可度高,就会对以前的“遗憾”只留有一丝丝惋惜。以我自己为例,每当对自己的专业不甚喜欢时,当年没报心理专业的遗憾就会加重,反之则会释然很多。
根据情绪ABC理论,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并不是由事物本身决定,而是由对事物的认知决定。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视角,发现“遗憾”之美,转“遗憾”为庆幸。
对“遗憾”耿耿于怀、时常被“遗”所迷、被“憾”所缠的人,其认知角度是站在过去看现在,这种认知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这也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您站在哪里?如果能站在现在看过去,我们就会放下“遗憾”之“憾”,先止住失望和悔恨,然后去关注“遗憾”之“遗”,客观分析一下当年所遗下的“贵”对现在的自己而言还重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发现了“遗憾”之美——找到了自己心中重视的事物,并以它来督促我们现在的行动。对我而言,已经发现了遗憾之美:因为高中不努力留下的遗憾,让今天的我更加努力;因为当年没能上心理学专业的遗憾让我把心理学一直放在我心里,如同一粒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从2009年自学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到2015年报考心理咨询师,到2017年底开始跟随李克富老师学习,不断体验着学习提高的充实和愉悦。
如果我们能站在未来看现在,我们就能珍惜现在,脚踏实地地生活在当下,尽量少留遗憾,由此“遗憾”便可转为庆幸。现在的我,每当想到5年后的自己、10年后的自己能具有自爱爱人、自利利他的能量,我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提高。
止住“遗憾”所造成的“憾”,学会站在现在看过去、站在未来看现在,去发现遗憾之美,转遗憾为庆幸。